03:29 am - Friday 24 March 2023

台灣史前時期

週日 2012年03月11日, 7:43 上午【點此取得本文短網址】

  • 3 Comments
  • 9005 views
  • Print Print
文章來源

台灣史前時期與歷史時期分界一般以1624年荷蘭人佔領台灣南部後,因為傳教目的而傳入羅馬拼音給原住民書寫當時平埔族的語言前後為分界點,時代橫越舊石器時代晚期至金屬器時代,而這段時期中最著名的考古發掘為臺南市新市區(舊名新港)發現的新港文。

石器時代

根據考古遺址的發掘,台灣在舊石器時代晚期(50,000年前-10,000年前),就已經開始有人類居住。以現有的證據而言,目前台灣最早的文化為長濱文化(以八仙洞遺址最具代表性),這是在東海岸所挖掘出來的考古遺跡。而在台南縣左鎮一帶,則挖掘出原始人類骨骸,史稱左鎮人。在台北盆地則有圓山文化、芝山岩文化和植物園文化等新石器時代遺址。然而,以目前的考古學證據而言,對於台灣在舊石器時代晚期所出現的文化,並不能確定是哪一種族群的人類所留下的遺留。

能夠確定的,是新石器時代(始於紀元前5,000年)以來的史前文化,是台灣南島系民族的遺留。也就是說,在原住民定居於台灣以前,可能還有別的族群曾經在此定居過。日本學者移川子之藏就曾表示:「今日在台灣被視為原住民的諸民族之間,不乏證明存在更早期先住民族的口頭傳承。自史前時代起,在本島即有近二十種的先住民族」[2]。

台灣的原住民族呈現多元而複雜情況,大致分成平埔族和高山族(日治時代稱為高砂族)。 高山族分成十三族:泰雅族、賽夏族、卑南族、阿美族、排灣族、布農族、鄒族、魯凱族、達悟族、邵族、太魯閣族(由泰雅族的賽德克亞族分出)、撒奇萊雅族(2007年1月宣佈,由阿美族分出)、賽德克族(2008年4月宣佈,由泰雅族分出),多居住在山地與東海岸縱谷,其體質和文化特色至今大抵尚清晰可辨。平埔族亦大致上可以分成十族:凱達格蘭族、馬賽族、噶瑪蘭族、道卡斯族、巴則海族、巴布拉族、貓霧捒族、洪雅族、西拉雅族、以及猴猴族(Qauqaut),在荷西時期前曾經出現過類似國家組織的部落共主大肚番王(大肚王國),於清雍正時期滅亡。經過三個世紀漢人移入者的侵擾、威脅、同化,以及生存的需要,平埔族的文化特色逐漸消失,與漢人難以區分。台灣很多地名、姓氏、風俗、信仰、歌謠等,則保留了平埔族歷史文化的遺緒。

代表文化

舊石器時代:台東長濱文化、苗栗網形文化、台南左鎮人
新石器時代:大坌坑文化、圓山文化、營埔文化、卑南文化
金屬器時代:十三行文化、蔦松文化、靜浦文化


十三行文化想像圖

福爾摩沙

16世紀中期,葡萄牙船隻在經過台灣海峽時,有個船員偶然遙望,發現一個青蔥翠綠的海島,禁不住喊出「Ilha Formosa(葡語美麗島之義)」,就這樣,這個「福爾摩莎」(Formosa)成為了西方世界對台灣這個島嶼的稱呼(戴天昭 1996,573)。

相關文獻對於這個事件發生的確切時間有不盡一致的記載。Cooper(1993,xi,7)列為1517年,王育德(1979,19)列為1541年前後,國立故宮博物院(2003)列為1542年,賴建國(1997,24)列為1544年,史明(1980,52)和張德水(1992,27,34)則引用日本學者中村孝志的研究將其列為1557年。不過,根據台灣學者曹永和(1979,48)的研究,可以確定的是,在1554年Lopo Homen所繪的地圖中,在琉球群島之南,已繪有I. Fremosa,所以1557年應該不是正確的時間。Cooper所列的1517年和別人所提的時間差距較遠,應該也有問題。

  • 3 Comments
  • 1 Star2 Stars3 Stars4 Stars5 Stars (No Ratings Yet)
    Loading...
  • 9005 views

3 Comments

Comments -49 - 0 of 3First« PrevNext »Last
  1. 寶島民族文化匯集 十六十七世紀 漢人紅毛先繼來臨 
    地圖照片貨幣 史料看過去 石矛石鏃打獵工具 
    史前沒郎寫字 口耳來傳遞 想了解就參觀遺蹟 
    一百年是一世紀 西元從耶穌算起

    五萬年前台灣人類出現 
    根據出土遺物尋覓推演 地層越深越是年代久遠 
    石器埋下面 金屬在上層發現 
    古老長濱文化 東部起源 過著採集漁獵 會用火焰
    圓山在台北 貝塚是堆積食物殘渣與貝類 
    石頭磨成片 製作陶器 裝食物湯水 台灣史前人類
    卑南分布台灣東邊 距今兩三千年 棺木朝向都蘭山巔 
    石刀石臼石杵 舂米金方便 已經高度發展農業
    十三行在海邊 人們已會煉鐵 干欄建築預防淹水
    中國瓷器和銅錢 與漢人交易密切

    原住民族說著南島語言 平埔族生活在丘陵平原
    女人繼承家業母系社會 番社采風圖 出草是 男人打獵
    十七世紀漢人拓墾農業 土地競爭失敗 噶瑪蘭遷
    宜蘭到花蓮 漢人影響了原住民生存條件
    政府要關切 十四族的文化要續寫 平埔高山成列

    最後老師要告訴你 口訣一定熟記
    "美男騎馬"就是母系
    貴的"魯肉排骨" 
    爸爸很威武"嚇得太太不走小路" 
    親子連名制度 後面是老父 要恢復各族的系譜
    歌聲悠揚跳跳舞 文化精緻有深度
    代代相傳很豐富 延續先民的腳步

    五年級下學期翰林版社會科第一單元 教學用影片
    適用於新版102學年 第三單元"台灣遠古的故事" (無 巴冷公主故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H5Ec3pjPKc

  2. 聽歌學比較快~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IKu4ZPZyqM&list=PLsdGypAcP2Fg06Tc5nV1Kt4QJMmnBBN-e

  3. 感謝您的詳盡資料文獻。借分享~謝謝^^

Comments -49 - 0 of 3First« PrevNext »Last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