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6 am - Sunday 02 April 2023

「戰後」的「戰」,台灣人有共識嗎

週六 2015年08月15日, 1:11 上午【點此取得本文短網址】

  • 1 Comment
  • 696 views
  • Print Print
文章來源

2015-08-14 16:40 ◎許慧如

越來越多人,在沒有提到特定戰爭的情況下,用「戰後」指稱二次大戰之後的時間。「戰後」是日文借詞。會借用這個詞,顯示台灣華語沒有功能相同的詞。以前在台灣,二次大戰之後的時期,一般都稱「光復後」。不過,「戰後」顯然比「光復後」中性的多,加上台灣主體意識逐漸普及,這個詞也普及開來。

但是,「戰後」一詞,在台灣經常用得不夠精準,顯示出台灣人對這段歷史模糊的認知。有「戰後」當然就有「戰前」,但是可能因為「終戰」或「戰後」幾乎就等於日本時代結束,因此有些作者會用「戰前」,泛指台灣的日本時代。然而,日本時代除了「戰前」,還有「戰時」,也就是日本時代最後那幾年,但「戰時」這個詞就少見多了。在日本的文章中,幾乎不會出現這種現象,「戰前」、「戰爭中」、「戰後」,都有清楚的區別。


圖為日本外務大臣重光葵在密蘇里號戰艦上簽署《降伏文書》。(維基共享)

二次大戰對日本有巨大的影響,日本戰敗、戰後有了新憲法,脫胎換骨成為另一個國家,日本社會也對「戰=二次大戰」有高度共識。但是台灣人沒有。台灣人借了「戰後」這個詞,只借了表面,但不夠了解內涵,所以誤用就出現了。這個戰爭雖然對台灣也的影響也很大,但是台灣人並沒有普遍的共識。

當時台灣是不是「光復」,台灣人沒有共識。台灣人在戰爭時期,對國家的認同也沒有共識。有些人認同自己是日本人,也有些人認同自己是中國人。可是,不論是日本人認同還是中國人認同,都不是為台灣而戰。另外,從語言的使用來看,「光復」(kong-ho̍k)這個詞到現在也還穩定地存在台語裡,很多即使對中國國民黨很反感的長輩,都還會用「光復」一詞(就像不少人即使有台灣認同,還是會很自然地講出「全省」而不是「全國」),顯示台灣人認同還不夠扎實。

簡單地說,在現代的日本社會,「戰」的預設值就是二次世界大戰,這點透過對日本社會與國家的認同與歸屬感,達到共識。但是在台灣,對於建立普遍而扎實的台灣認同,我們還在起步階段,而今年已經是「終戰」七十年了。

(師大台文系副教授)

  • 1 Comment
  • 1 Star2 Stars3 Stars4 Stars5 Stars (No Ratings Yet)
    Loading...
  • 696 views

1 Comment

Comments -49 - 0 of 1First« PrevNext »Last
  1. 日本人在台灣發行的軍用手票、保險、郵政儲金等,日本戰敗後,一夕間成為廢紙,無從追討,台灣老一輩人都叫日本人, "四腳仔".

Comments -49 - 0 of 1First« PrevNext »Last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