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中國難民在台北大馬路蓋起了違建 後來乾脆蓋起了中華商場
週六 2008年08月30日, 10:58 下午【點此取得本文短網址】
- 2 Comments
- 27043 views
- Tweet
Print
台北中華商場ê前生「棚屋」
200808300018
1945年戰後共產黨解放區擴大,大量外省人拏妻攜子來台謀生,這些久經戰禍到處流亡的難民,資斧既盡又無奧援,他們白天設地攤,晚上露宿街頭,不但讓台灣人大為訝異,還影響市容及阻礙交通。
政府既無法予以收容,又不勝取締,於1948年設立臨時攤販管理委員會,指定中華路等14處為設攤地點,由警民協會建築棚屋租給攤販營業,以使散佈各街巷的攤戶都能集中,便於管理,中華路棚屋便由此起。
↑1959年改建中華商場前的景況。
1949年5月完成由市府劃一規格、警民協會統籌建造的棚屋,經用戶一再違章改建,變成極為畸零不堪,這些違建戶還盡量將棚屋向後面的鐵路兩旁路基延伸,甚至加建半樓,形成妨礙火車視線及行車安全。
↑1954年中華路棚屋鳥瞰。
↑由鐵路看棚屋背面,大多自行違建半樓。
↑自行改建後已非原來制式的棚屋。
↑合併改建後的棚屋已成為大商店。
↑棚屋間的窄巷。
↑各式各樣的商店。
↑商家的集中,人潮絡繹不絕。
↑靠長沙街以南的棚屋多屬住家用。
↑古董店。
↑棉被店。
↑製鞋店。
↑三輪車修理店。
↑書刊出租店。
↑小吃攤担。
↑流動小販。
↑撿廢字紙。
↑棚屋住戶洗衣景況。
↑棚屋間臨時鑿挖的水溝。
相關連結:
2008/08/30/0018
- 2 Comments
- 27043 views
- Tweet
台灣違建、攤販的起源?
基隆港邊旭川河兩側都蓋了中國難民屋結果河川拉扱阻塞、現在変成商場大楼臭麻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