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57 am - Sunday 02 April 2023

美國放棄一中疑雲兩韓模式與聯俄制華

週日 2016年12月18日, 2:59 下午【點此取得本文短網址】

  • 0 Comments
  • 710 views
  • Print Print
文章來源

童清峰、林一民
2016年12月25日 第30卷 51期

特朗普放棄一中政策疑雲,成為台海上空的戰爭烏雲。美國將會和中華民國重新建交、甚至派軍援台?華盛頓若同時承認北京與台北,形成「兩個中國」或是「一中一台」,就是援引北京的「兩韓模式」──北京同時與朝鮮和韓國建立正式外交關係。特朗普提名與普京關係密切的埃克森石油公司董事長蒂勒森擔任國務卿,背後的理念可能是「聯俄制華」,遏制正在快速崛起的中國。


特朗普(圖:路透社)


蔡英文與特朗普通電話(圖:路透社)


埃克森美孚執行長蒂勒森(左)與俄羅斯總統普京:將出任國務卿(圖:歐新社)


蔣介石在金門與協防的美軍

中美外交的疑雲,會不會成為台灣上空的戰爭烏雲?美國將會和中華民國重新建交、甚至派軍援台?華盛頓將會放棄四十多年的「一中政策」,爭取同時承認北京與台北,形成「兩個中國」或是「一中一台」? 這個冒北京大不韙的提議,背後的理據與行動綱領,就是北京在二十四年前所落實的「兩韓模式」,或是「一朝一韓」││北京於一九九二年同時與朝鮮和韓國建立正式的外交關係。美國外交當局會問,如果當年北京可以,為何今天華府不可以?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這是美國外交界傳出特朗普智囊的最新思維。在特朗普提名與普京關係密切的埃克森石油公司執行長蒂勒森(Rex Tillerson)擔任國務卿,背後的理念,可能就是「聯俄制華」。美國不僅會取消對俄羅斯的禁運,還會發展密切的合作關係,而重點就是要遏制正在快速崛起的中國。

美國總統當選人特朗普在台海問題上投出幾個震撼彈,讓全球驚悚。他與台灣總統蔡英文通電話之後,又在霍士電視的訪問中透露,美國政府行之多年的「一中政策」,不應該繼續束縛美國外交,除非中國在貿易問題上讓步。

為什麼特朗普會這樣大翻盤,將穩定中美關係的「壓艙石」拿掉,讓美國外交之船航向波濤洶湧中,在險惡的水域前行?種種的跡象顯示,美國的保守派力量與智庫判斷,中國在過去八年間走向快速崛起的道路,國力勢將最後超越美國,成為壓倒美國的超強。美國的保守派認為,如果現在再不遏制中國的勢力,「將來就會失控」,也將損害美國的國家利益。

因而打「台灣牌」與「聯俄制華」,不僅成為特朗普的政策選項,也是他更高的戰略考量。如果美國與台北重新建交,調派美軍駐守台灣,美國航母進駐基隆與高雄,美國空軍重新在台中的清泉崗基地起降,那麼台海形勢是否會立刻扭轉?美國成為台灣安全的保護神,解放軍就不可能武力「解放台灣」?

但台灣不少輿論認為,特朗普的台灣牌恰恰相反,會使得台灣立刻走向戰爭邊緣,尤其台灣方面不能確定,特朗普對台灣的安全與福祉,是否具有長期的承諾(Comittment),或只是短暫的利益算計,以台灣為棋子,來交換中國大陸在經濟上和其他領域的利益?也就是說,台灣會不會被美國「始亂終棄」,最終陷入更悲慘的命運?

特朗普元月二十日就任,內閣團隊日漸成形,從「親台派」紛扮要角來看,外交路線已現端倪,不按牌理出牌的特朗普大打「台灣牌」,一再測試大陸底線,不少人憂心他正一步步把台海推向戰爭邊緣。

對於美國可能重返台灣,台灣媒體卻沒有立刻表示雀躍,反而不斷在問:特朗普毫不猶豫地激怒中國大陸,意欲為何?是要拉高對抗大陸籌碼,還是在準備另一場新的交易?或可能兩者皆是。

五十年代冷戰期間,美國國務卿杜勒斯採取「邊緣政策」(Brinkmanship),以強大軍力與核武為後盾與蘇聯博弈,卻又避免把美國直接帶入戰爭。特朗普現在的做法亦復如此,把險情推到最危險的極限,從而在國際政治和外交政策問題上迫使中國大陸讓步。但特朗普最終目的,潛台詞就是遏制中國大陸崛起,所以要想方設法遏止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成為世界的霸主。

如果美台復交,美軍再度來台協防,對台灣是驚天動地的發展,藍綠兩大陣營都會感到振奮,但就現實面而言,它也可能是悲喜交集的雙刃劍:台灣一方面有美國老大哥做靠山,不用擔心被大陸「武力解放」,但另一方面,兩岸已無和平紅利,隨時可能爆發血戰,而一旦台海出事,美軍能否全力馳援,還是如越戰那樣,最終潰敗。或者台灣付不付得起高額的「保護費」,都大有疑問。

中國大陸現在對於特朗普的「放棄一中」暴衝,採取冷處理,畢竟特朗普還未就任。但根據《紐約時報》報道,如果特朗普支持台灣,中國大陸會先懲罰台灣而不是美國,以減損台灣對美國的價值,可能再掀外交戰,大挖台灣牆角,遊說與台灣維持外交關係的二十二個國家與台灣斷交,轉而與中國建交,其中包括台灣在歐洲唯一邦交國││梵蒂岡;並可能對台灣經濟報復,包括限制對台投資與陸客遊台。

總統府方面不願評論特朗普這番足以令台灣一些民眾竊喜的談話。不過,十二日在媒體追問下,總統府發言人黃重諺表示,國家的終極利益是自由民主的確保,以及在國際關係上有更多的參與,包括國際地位獲得保障,「只要有助於這兩個層面,我們都樂見」。他說,歡迎所有有助台灣維持自由民主體制、有助於台灣在國際上有更多實質參與的各國政策改變。

特朗普對一中的質疑,不啻是再度測試大陸的底線。事實上,此舉顯然違反了一九七二年中美簽署的「上海公報」,在這份雙方簽下的第一份外交公報中清楚指明:「美國認識(acknowledge,認知)到,台灣海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政府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議。」

在冷戰年代,中美關係和解的重要推力,得自於共同的威脅│蘇聯。一九六九年中蘇因為珍寶島事件爆發武裝衝突後.,當時美國總統尼克遜把握歷史契機派出基辛格密訪北京,積極為「聯中制蘇」的戰略鋪路,當時還很落後的中國大陸,地位水漲船高,從尼克遜(尼克松、尼克森)、福特、卡特、雷根(列根、里根)等歷任總統,都相繼對它提供大量援助計劃,才不過四十年時間,一個原本只是第三世界的弱國躍升為超級經濟大國,不論高鐵、高速公路、移動支付、共享經濟等,都執全球牛耳。

此外,軍事部分,解放軍大幅現代化後,在東海、南海持續擴張軍力,儼然成了亞洲一霸,對美國全球霸主地位構成強烈威脅。

蘇聯瓦解後,俄羅斯國力一落千丈,經濟大不如前,不再是美國假想敵,現在美國倒過來,盤算「聯俄制華」。這可以從特朗普的國務卿人選看出端倪,他提名埃克森美孚石油執行長蒂勒森。這項人事任命引起眾多質疑,由於蒂勒森與俄羅斯總統普京關係密切,媒體憂心此舉無疑是「讓俄羅斯一同制定美國外交政策」,但政治嗅覺敏銳的人已經感覺到特朗普要打「俄羅斯牌」,扯中國的後腿。

但中俄互為唇齒,過去兩三年間,俄羅斯遭美國為首的西方制裁時,只有北京伸出援手,讓俄經濟得以維持不輟。在美國積極拉攏下,待價而沽的普京可能陷入兩難。

助提升台灣戰略地位

若「聯俄制華」真成為特朗普戰略思考的主軸,中美之間的矛盾衝突勢更劇烈,台灣的戰略地位將益形重要。從美國國家利益來講,既然菲律賓已經準備向北京靠攏,南海門戶緊閉,因此用軍力更強的台灣取代菲國,並將台灣重新軍事化並非空想。

特朗普身邊圍繞著一群「親台派」幕僚,他們共同的意識形態是反共,令北京相當不安。代表人物首推去年十月訪台、與當時代表民進黨參選總統的蔡英文會面的內定白宮幕僚長普里巴斯(蒲博思、Reince Priebus)、以及一度盛傳的國務卿熱門人選博爾頓(John Bolton),其他包括傳統基金會的創始人、現擔任特朗普顧問的福伊爾納(佛納、Edwin Feulner)以及美國前副總統切尼的中國事務助理葉望輝(Stephen Yates)等最近均先後來台訪問。專家指出,共和黨「親台派」多屬鷹派,希望台灣重新武裝,在東海抗衡中國大陸。

二戰與韓戰期間,位於第一島鏈中點的台灣,曾被首任韓戰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譽為「不沉的航空母艦」,如果美國派軍協防台灣,等於讓這艘航母換上新的發動機。

對台灣而言,成功地「拖住美國」,仍將是確保安全的重要憑藉。當年美台邦誼穩固,雙方在一九五四年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Sino-American Mutual Defense Treaty),以軍事為基礎,包含政治、經濟、社會等合作條約。前外交部長錢復認為 「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簽訂期間,在台澎換得政治、軍事安定的同時,也是台灣經濟發展中最重要、最關鍵的時刻。前新聞局長邵玉銘同樣肯定「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安定人心,從軍事戰略角度來看,台灣在美國防堵共產主義的防線中,具有重要的位置。

美軍當年雲集台灣盛況,「振興」台灣經濟,老一輩依然記憶猶新。除了一九五七年發生「劉自然事件」引爆反美示威外,社會一般對美軍反應良好。鑽研駐台美軍史的周明峰寫道:「越戰期間,美國以台灣為美軍的後勤中心,由台灣提供軍事基地、輜重補給、裝備修護;又因地近越南,在台灣設立官兵度假中心,色情行業應運而生,酒吧的盛況空前,儼然成了美國大兵的軍中樂園。最初兩年美軍二萬餘人來台度假,往後四年增至十七萬人,七零、七一年間高達二十萬人,挹注的外匯不下於十億美元,主要是與色情相關的消費,對台灣經濟成長的助益,非同小可。」

周明峰表示:「美國大兵飛抵松山機場,台北首當其衝,色情業以中山北路三段美軍PX為據點,沿中山北路??,酒吧林立,形成美軍的專屬風化區。」

若美台復交,可以想像台灣的風月場所可能要夾道歡迎「美國大兵回來」,台北中山北路一帶、高雄市緊臨港口的七賢三路以及台中市靠近清泉崗的五權路,都可能重演六十年代越戰後的繁華盛世。一九七九年美國與中華民國斷交後,美國大兵及美軍顧問團離台,但為了對抗大陸,美國依舊是台灣的守護神。一九九六年因當時總統李登輝訪問美國康乃爾大學,台海爆發飛彈危機,美國出動航空母艦尼米茲號和獨立號兩戰鬥群巡航台海,發揮嚇阻作用。

蔡英文上台後,不願承認九二共識,兩岸急凍,北京千方百計想找理由「懲罰」台灣。最近解放軍軍機半個月內二度繞台飛行,軍事威脅意圖甚明。軍事專家指出,解放軍正在加強與日發生摩擦後的實戰演練,未來大陸軍機在台海附近出現的頻率恐有增無減。

日本國立岡山大學法學部副教授李明峻為文指出:「經驗告訴我們,長遠來看,當美國與台海雙方均維持共同的友誼時,兩岸的衝突才有降低的契機。」

李明峻寫道:「美國身為關注台海和平穩定的重要第三者,應該同時與台灣及大陸發展良好積極的友善關係。惟有如此,才能創造消弭兩岸衝突的有利環境。」但從特朗普最近激進的談話,美國似不想扮演結構平衡的正面角色,而是要硬拉台灣對抗大陸,反置台灣於險境。

對於特朗普挑戰一中的說法,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張亞中指出,「這完全是商人思維」,特朗普在解釋接蔡英文電話時說,美國每年賣數十億美元的軍火給台灣,他難道不能接一個他們打來的電話嗎?他的理由並不是台灣是美長期盟友,或者台灣是一個民主自由的社會,「既不是用友誼,或者價值,而是台灣付了多少錢」。以特朗普邏輯,「任何東西都是用價錢衡量」。

在一切向錢看的前提下,張亞中認為,北京要美堅持一中原則,美國就可以要求北京付出「價錢」,「這就使得台灣成為中美互動的籌碼,假如有一天北京願意付出非常高額的代價,那台灣當然就被犧牲」,他說:「而台灣為了取得美國的支持,也必須付出非常高昂的代價。」

「軍火是比較有形的代價,另外無形的部分,台灣在南海問題上,或者替美國扮演監控中共軍機,做美國馬前卒的角色。」張亞中指出,「就像對美軍購,軍火本身無法防衛台灣,其實台灣買的是政治的保險,雙方形成某種虛擬的(virtual)盟伴關係」。

張亞中著有《小國崛起》,以歷史為鏡,探討在大國崛起的重要時刻,小國之自我定位與關鍵抉擇。「這是地理位置決定命運,就像芬蘭。」張指出,「台灣的地理位置很像芬蘭,芬蘭當年在面對俄羅斯和歐陸的選邊站的時候,它當然從地緣政治去考慮它的關係,最終確保它領土的完整」。但是台灣沒有這種觀念,以一個小國怎麼可能去玩「遠交近攻」這種遊戲?「基本上台灣是跟近的保持敵意,跟遠的保持友好,這已經犯了所有兵家大忌」。他補充道,「小的面對大的,是另外四個字,謹小慎微」。

民進黨「啞巴吃黃連」

特朗普踩一中紅線後,蔡英文自知背後的兇險,表現得相當謹慎、低調。張亞中形容民進黨現在是「啞巴吃黃連」,一方面感到很高興,但另一方面也被迫面臨在另一個風險當中,而它又不能拒絕美國不要這樣子講。

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召集委員、民進黨立委羅致政表示,特朗普是要挑戰一中政策,但不是要揚棄一中,而是認為「一中政策可以談,談了之後可能更寬鬆,也可能更緊縮,有機會、有挑戰」。他說:「過去一中政策的確綁住美台很多互動,如果他願意檢討,表示一中有鬆綁可能性,對台灣是一個機會。」

「但現在美中之間都還在『說』而已,還沒有『做』,畢竟特朗普還沒有上任。」羅致政表示,「未來一中政策會被落實或不被落實才是重點,有可能美國嘴巴說遵守一中,但所做可能都是挑戰一中的」。美中之間有「八一七公報」,美國還是軍售台灣,所以說一套做一套未來還是有可能的。

民進黨兩岸智囊、警察大學公安系副教授董立文表示,蔡英文政府致力於維持現狀、維持穩定,不願意捲入即將來臨的美中風暴。「未來美中關係不可避免會劇烈震盪,會在兩個極端之間擺動,好,不會到盟友,壞,不會到開戰。」他表示,「台北方面應該不會隨之起舞」。■

  • 0 Comments
  • 1 Star2 Stars3 Stars4 Stars5 Stars (No Ratings Yet)
    Loading...
  • 710 views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