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解放軍退役少將喬良:收復台灣並非當務之急。為武統降溫?
週五 2020年05月08日, 5:38 上午【點此取得本文短網址】
- 0 Comments
- 905 views
- Tweet
Print
2020-05-07
中國空軍少將、原國防大學教授喬良。(Public Domain)
本欄目每週五首播新節目,之後還有幾次回放。可以在短波上收聽,或透過 YouTube及 RFA官網收聽。
聽眾朋友們,大家好。您現在收聽的是自由亞洲電台的「軍事無禁區」欄目。我是欄目主持人亓樂義。今天來談一下台海議題。
武統降溫
幾天前的5月4日,中國空軍少將、原國防大學教授喬良,在美國卡特中心(The Carter Center)中國項目的一個網路平台-《中美印象》(US-China Perception Monitor)網,發表一篇〈台灣問題攸關國運不可輕率急進〉的評論文章。這是最近一段時間,北京一些軍方人士高喊以武力統一台灣(武統)以來,內容深刻、視角寬廣,又具有啟發性的一篇文章,引起各界的關注。
文章發表當天。有國際友人問我,怎麼看這篇文章?是否意味北京當局要對武統聲浪降溫,或向美國表達目前沒有片面改變台海局勢的動機,避免美方誤判。因為,卡特中心由美國前總統卡特(James Carter)1982年創立,主要目的是深化美中關係,而《中美印象》網以促進美中兩國互信與合作,緩解兩國緊張關係為宗旨。在這個背景下,喬良的這篇文章就更具有探討的必要。
由於信息有限,目前無法判斷這篇文章的用意。或許,可以這樣理解,《中美印象》網的主要成員,大多來自中國的智庫和學界,他們應該是希望看到一篇有份量,出自解放軍將領的文章,來說明當前軍方對台灣問題的基本看法,免得讓那些每天喊打喊殺的激進言論,左右輿論的走向。
1999年2月,中國空軍的兩名大校喬良和王湘穗,合寫一本軍事理論著作《超限戰》,廣受西方軍事理論界的重視,紅極一時。此後,我在北京的一場研討會上,巧遇喬良,向他請教後才知道,他們寫這本書的動機,起源於1996年台海導彈危機。當時兩岸劍拔弩張,美國兩支航母特混編隊趕來台海,對解放軍帶來極大壓力。之後,他倆決定合作寫書,針對全球化時代的戰爭與戰法做出一些想定。
超限戰
所謂《超限戰》。簡單說,就是超越一切界線和限度的戰爭。這種戰爭意味著手段無所不備,除了軍事手段,還包括政治、經濟、外交、文化等多重手段;信息無所不至;戰場無所不在。一切武器和技術都可以任意迭加,導致戰爭與非戰爭之間、軍事與非軍事之間的界線被打破。戰勝的關鍵,取決於超越限制的組合。因此,戰爭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戰爭,許多作戰原則要被修改,甚至戰爭法也要重新修訂。
喬良說:曾經無往不利的軍事手段,在政治、經濟、外交、文化、民族、宗教等問題面前,往往顯示出它的侷限性。因此,戰爭需要從全局把握,要從表象看到本質。
時隔21年,喬良這篇〈台灣問題攸關國運不可輕率急進〉的評論文章,從思路脈絡上看,一以貫之,也更接近現代戰爭的實際情況,包括對台作戰。
軍事戰略的分析主要有3個面向:時間、空間和力量,以及這3者之間的互動關係。喬良的文章,亦能以此視之。
一、在時間方面。喬良指出,當前中國正處於「千年復興,機遇難得」的歷史階段。台灣問題並非民族復興的全部內容,甚至連主要內容都談不上。復興大業的主要內涵是十四億人民的幸福生活,收復台灣難道就可以滿足這一偉大目標嗎?顯然不是。因此,對中國人來說,沒有比實現民族復興更大的事業!
所有作為都必須為了完成此一大業而讓路,包括解決台灣問題。
疫情期間,美國自顧不暇,軍力收縮,看起來的確是武力統一台灣的時機。喬良認為,除非美國因為疫情而倒地不起,否則,這種時機僅僅是一個「戰術窗口」,還不足以解決中國今後將要面臨的「戰略困境」。因此,收復台灣,並非當務之急。選擇時機,必須通觀全局。
美國因素
當中國的經濟和人民幣還未擺脫美元約束的情況下,中國的任何決策都不能不考慮這個首要的外部壓力。圖為美國華爾街。(Public Domain)
二、在力量方面。武統台灣主要受制於「美國因素」,是公認的事實。但是,軍人出身的喬良,是從世界金融的角度而非軍事層面,來看美國強大的另一面。他說:當中國的經濟和人民幣還未擺脫美元約束的情況下,中國的任何決策,無論是政治的,經濟的,還是軍事的,都不能不考慮這個首要的外部壓力。
喬良曾多次指出,不管北京如何強調台灣問題是中國內政,「但本質上仍是中美問題。」如果沒有美國介入,」台獨」只是一個偽命題;有了美國在背後撐腰,」台獨」就成了真問題。因此,「解決台灣問題的關鍵不在於如何解決台獨勢力,而在於要先解決中美實力對比。」換言之,在中美兩國實力對比未見勝負之前,台灣問題不可能徹底解決。硬著頭皮干,也只能煮成一鍋沒有熟透的飯,反而使中國背上沉重包袱。
對於美國是否會直接以武力介入台海衝突?喬良判斷,應該不會直接介入,但是肯定會間接干預。按美軍設想,一旦台海發生戰爭,美軍應該不是直接對中國開戰,而是聯合西方國家封鎖並制裁中國,特別是用美軍的海空優勢,掐斷中國海上生命線,使中國的進出口貿易停頓,同時通過紐約和倫敦兩大金融中心,掐斷中國的資本鏈。他說:眼下美國雖遭疫情衝擊,實力大減,但是傾其全力用以上手段對付中國,還是可以做到的。
離岸控制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2020年3月簽署《台北法案》,主導兩岸議題。(視頻截圖)
喬良的以上說法,有其根據。美國戰略學界曾提出一個針對中國的「離岸控制」(Offshore Control)戰略。其著眼點是,中國83%的進口石油,是在美國控制的海域下通過,包括馬六甲海峽和巽他海峽。另外,中國通往海外的39條貿易航線中,有21條航線通過南沙群島海域,佔外貿運輸總量的60%,也是在美國基地的眼皮底下通過。因此,美國只要掐斷中國海上生命線,就能重創中國的經濟動脈,迫使中國屈服。
為了減緩「美國因素」的外部壓力,喬良指出,除了軍事準備,中國需要不斷提高綜合國力,改變中國對美國的實力對比,才能真正解決台灣問題。這需要時間,即使「等到猴年馬月也得等。」
香港《紫荊》雜誌今年5月,刊登一篇喬良的文章,內容提到今年3月美國正式生效的《台北法案》,將對中國產生何種影響。喬良認為,這是美國對中國設下的圈套,其用意並非要把中國逼上武統台灣的死角,而是美國政府和國會遇到國內的發展困境,一時找不到解決的辦法,而找上中國,藉此製造話題,分散中國的精力,一方面為自己獲得喘息機會,另一面為中國的復興之路製造障礙。為此,中國「不應該跟著美國的節奏跳舞。」否則,正中下懷。
武統代價
喬良說:《台北法案》就是美國給中國挖的最新的一個「坑」,只要不跳進去,就能抵銷它的影響力。今後,中國應該改變思路,由中國來出題,讓美國來答卷,而不是任由美國來主導議題。
三、在空間方面。台海一旦開戰,台灣的資金外流、企業關門、人員失業,中國將要注入多少資金去重振台灣經濟?投入多少人力去管理台灣社會?面對2,000多萬敵視中國大陸的人口,要用什麼方式治理?喬良說:「難道一直軍管下去不成?」這是多大的代價和成本?難道不會拖累甚至拖垮中國的復興?在復興的道路上,中國應該是輕裝前進,而不是面對來自內外的雙重壓力。只要中國完成復興大業,解決台灣問題豈不易如反掌。
喬良在《紫荊》雜誌上指出,在領土主權問題上,大多數中國人還是以傳統思維看待領土,是一種「小農眷戀土地的情感意識」。殊不知,當今世界,經濟主權、金融主權、網絡主權、資源主權、糧食主權、投資主權、生物主權、文化主權、話語主權等,都是國家主權的一部分,有時維護這些主權比領土主權更為緊迫,更能決定生死存亡。
非戰爭軍事行動
生物主權是國家主權的一部分,有時它比領土主權更為緊迫,更能決定生死存亡。圖為武漢一家醫院救治武漢肺炎患者。(美聯社)
喬良說:遏制「台獨」,除了戰爭選項,還有很多灰色地帶,比如採取一些非戰爭軍事行動的方式,既不開戰,又可以適度動用武力來阻遏「台獨」。1999年美國轟炸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2020年1月美國對伊朗聖城旅指揮官蘇萊曼尼(Qasem Soleimani)進行斬首行動。這些都是動武,但是美國有對中國和伊朗開戰嗎?沒有!在這方面,中國應該虛心地向美國學習。
以上是中國空軍少將,也是當前中國著名軍事理論家喬良,對處理台灣問題的基本看法。這是他的個人之見,還是中共決策層已有的共識?目前不得而知。也許,一、二年內就能看出一個大致趨向。
聽眾朋友們,您現在收聽的是自由亞洲電台的「軍事無禁區」欄目。我是欄目主持人亓樂義。謝謝大家收聽。下次再會。
撰稿人/亓樂義
(本節目主持人為長期關注兩岸和印太軍事安全事務的軍事評論員,文章代表評論員個人觀點及立場)
- 0 Comments
- 905 views
- Twe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