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不去?台灣醫生的兩難
週四 2013年08月08日, 12:48 下午【點此取得本文短網址】
- 0 Comments
- 2661 views
- Tweet
Print
台灣自從簽屬ECFA後,金錢、人才不斷外流,馬英九說要創造的黃金十年,你指的是替中國創造黃金十年嗎???
台灣政策重頭到尾都看不到挽留人才的決心,天天只想跟中國簽署這簽署那,但對台灣的經濟傷害你考量到了嗎???
還說這原本就是你掏空台灣的經濟手段,達成你的政治目的!
去?不去?台灣醫生的兩難 圖片來源:王建棟
三年多前,朋友因心血管阻塞,緊急動了開心大手術。幫他開刀的外科主治醫師,醫術、醫德兼備,病人不斷上門,每天從早忙到深夜。
精采重點:
揭密台灣醫療制度,《醫療大崩盤》+《我的醫生不見了》優惠價250元!
朋友在香港長大,移居台灣三十年,第一次親身體驗到又便宜又好的醫療照護。他開玩笑說,如果他的醫師願意去香港,收入一定可以多好幾倍。
台灣的外科好手,真的開始外流了。
吸走他們的,是全球第三大醫療市場——中國大陸。
大陸火熱進行醫療改革,十二五規劃明確指示,要大幅擴張民營醫院。台灣醫師成為新一波西進浪潮的主角。
主筆黃惠鈴追蹤這個題目已有數月,她追查到,台灣有不少外科醫師,利用週末飛到中國,替病人開刀。他們是兩岸都搶著要的「假日飛刀手」。
七月初,黃惠鈴特地從北京一路往南到上海、浙江等地,看到更震撼的景象,不少台灣知名權威醫師,早落腳中國醫院。(見我的醫生不見了?!)
這次採訪,讓黃惠鈴有既幸福又感傷的矛盾情緒,「比規模、氣派、儀器,一些私營大陸醫院絕對勝過台灣醫院。但台灣民眾能享受到平均又優質的醫療服務,這才是我們的價值,也是讓人覺得幸福的地方,」黃惠鈴聽到出走的台籍醫師紛紛感嘆台灣醫療沒未來時,更是心急。
企業共好 給社會驚喜
相較之下,台灣企業正為不斷改善經營環境努力。已舉辦七年的「天下企業公民獎」,今年參賽家數創新高,競爭格外激烈。最後結果重新洗牌,去年得獎企業,有三成都被擠出榜外。
「這說明CSR在台灣愈來愈受重視,」調查中心資深主任吳挺鋒說。
在今年的天下企業公民獎裡,有許多驚喜。例如,台積電利用先進技術,提高廢水回收率到九成,是全世界半導體業最高。台積電不但一年省下一.二座寶山第二水庫的蓄水量、節省七億多台幣成本,更將節水技術分享給其他企業,利己又利他。(見台積電 年省一座水庫)
《天下》在一一年引介了德國管理大師西蒙(Hermann Simon)的「隱形冠軍」理論,並且在去年報導了台灣許多不為人知的中小企業隱形冠軍,在產業界引起廣泛迴響。
當全歐洲陷入經濟衰退之際,德國經濟仍有微幅成長和較低的失業率,原因之一,就在於德國擁有百家平均每年成長一二%的中小企業。
副總編輯賀桂芬再度遠赴德國,探訪多家人數最少、規模最小的隱形微冠軍,揭開德國不敗的祕密。
2013-08-07 天下雜誌 528期 作者:編輯部
我的醫生不見了?
天下雜誌 528期 作者:黃惠鈴
台灣病人,找不到權威醫師看病、開刀的現象,已拉起警報。台灣醫院最缺的外科、婦產科醫師,大陸正夯。對岸高薪挖角,愈來愈多醫生登陸賺人民幣,變身「假日飛刀手」。台灣為什麼留不住好醫生?該如何挽救缺醫師、醫生外流造成的醫療崩壞?
這是個你不能不知道的故事。
故事的主角是醫生。兩千三百四十萬台灣人,其中包括你和我,都是不能沒有主角的演員。故事的主題:白色巨塔,悄悄西進。
對於醫師荒,大家已知:台灣三六八個鄉鎮,六六%沒有急診醫師;四七%沒有外科醫師;四三%沒有婦產科醫師;三六%沒有兒科醫師。
還有,每四個醫師中,就有一個做醫美。監委黃煌雄等人在《全民健保總體檢》中調查,更發現每年內、外、婦、兒四大專科醫師都缺額,外科平均每年短少三七%、婦科每年短少三一%。
但是,大家未知:超過上百位各大醫院外科、婦科好手,長期或幾乎每週西進,在中國大陸默默行醫。這會不會成為壓垮台灣醫療的最後一根稻草?
《天下》記者跟著台灣醫師的腳步,飛往北京、上海多家醫院診所,實地調查採訪,揭開這波攸關台灣民眾生命健康的醫師遷徙潮。
現場一 台北.某區域醫院
台灣病人 找不到權威醫師
北部一家區域醫院的耳鼻喉科醫師,想把一位有嚴重斜視的病人,轉診給退休後到診所兼職、師輩級的眼科權威看,卻一直找不到這位老師。
他後來才知道,老師大半時間在大陸行醫,他只能利用老師短暫回台的時段,幫病人卡時間。
「台灣病人好可憐,都不知道醫生已經跑到大陸去了,」他在驚訝之餘,還有些許感傷。
從台灣飛往北京、上海、廈門,甚至蘭州、烏魯木齊的直航班機上,白袍醫師加入台商、台幹、會計師、律師行列,成為最新一波西進浪潮的弄潮兒。
六月下旬,兩岸簽署服務貿易協議,全面開放台灣與大陸合資或獨資在大陸設立醫院。前衛生署長楊志良看到新聞,有點焦急。他告訴《天下》,政府要提防中資醫院以高薪挖角,造成醫師荒的台灣,醫療人力又外流。
外科高手 變身「假日飛刀手」
事實上,台灣醫師早已開始流向大陸。尤其是兩岸都嚴重不足的外科高手,有許多人是每個週末飛到對岸開刀。
他們被稱為「假日飛刀手」。
四十多歲、在區域醫院外科任職,不願具名的A醫師,就是位假日飛刀手。
三、四年前,國際獵人頭公司「終於」找他到大陸醫院開刀時,他一點都不驚訝。外科界早就知道,獵人頭公司瘋狂找台灣醫師。
他固定週五一早飛到大陸看診,六、日密集開刀,週日晚上或週一一早,再飛回台灣,進醫院上班。
「我們醫界的行話,叫『飛刀』,」A醫師說,光是他知道的台灣假日飛刀手,至少有上百位。
台灣有六千四百多位外科醫師,出走一百多個,表面上影響不大,但實際上正蠶食著醫療根基。因為,他們是戰力堅強的中生代。
這群假日飛刀手,大約四十歲上下,來自骨科、一般外科、心臟外科、神經外科、婦產科等外科系,他們不見得有名氣,「但業界知道,那個人是開刀的真正好手,」A醫師指出。
「大江南北,你想像不到的地方,都有人去,愈偏遠的地方,愈喜歡找台灣醫師,」A醫師說。最近華航直飛烏魯木齊,一開航就有台灣醫師飛去新疆開刀。
除了假日到大陸兼差,還有一些外科醫師,甚至離開台灣工作,在大陸展開第二人生。
現場二 上海浦東.瑞東醫院
台籍院長 親自接電話服務
上海浦東,台資的上海瑞東醫院。大廳入口處玻璃門,密密麻麻貼著英美法日韓等多國小國旗。一進門就有個韓語的立牌,招呼訪客。
院長符振中在接受《天下》訪問的一個多小時內,手機多次響起。他總是字正腔圓地先說,「瑞東醫院,您好。」
醫院院長親自接電話的「服務」,台灣都做不到。當瑞東醫院的總機、服務台等前三線單位漏接電話時,系統會自動轉接到符振中的手機,他還曾在半夜兩點,接到病人打到醫院的電話。
符振中曾是振興醫院的副院長與胸腔外科主任。五年前,聯新國際醫療集團總執行長張煥禎鼓勵他,把醫療「專業」變成醫療「事業」。他決定轉戰大陸,並在由張煥禎開辦的大陸第一家台資醫院辰新,擔任執行院長。
六十三歲的他,行醫資歷超過三十年,他看好大陸健康市場,認為台灣醫生英文好、技術好,可吸引旅居中國的外國人。而且,幫外國人開刀,商業保險或外國保險的給付,比台灣健保高兩、三倍。
「早一步比晚一步好,沒有第一步,絕對沒有第二步,」符振中說。
台灣婦「慘」科 大陸正夯
和外科同列「四大皆空」、被笑稱是婦「慘」科的婦產科醫師,也是醫療西進的主要受益者。
大陸每年有一千七百萬新生兒,是台灣的八十五倍。這幾年,大陸民營專科醫院,以婦產專科醫院的家數成長最快,人力需求大增。
在北部醫院任職的一位醫師透露,最近華東地區一家專門併購婦幼專科連鎖醫院的中國財團,透過獵人頭公司,指名要找十個台灣婦產界副院長級以上醫師,到中國擔任醫院院長。
高醫附設醫院國際醫療中心主任、知名婦癌專家鄭丞傑,曾在南京明基醫院擔任一年副院長,去年回台後,仍不時有大陸醫院要挖角他。
最近,大陸另一家婦幼醫療集團透過管道邀請他,也希望他再找三個資深婦產科醫師,要讓他們四人分別掌管旗下四家醫院。
台灣醫學生最不想做的婦產科,到了大陸,反而因一胎化政策,民眾重視生產、寶貝下一代,使得高端婦產醫療的市場,變得最搶手。
現場三 北京海淀.寶島婦產醫院
頂級服務 比健保給付多二十倍
七月盛夏,北京酷熱。北三環海淀區,大馬路邊的北京寶島婦產醫院,內部就像豪華五星級酒店。
它是兩年前簽訂ECFA之後,北京首家中台合資成立的醫院,提供高端婦產醫療服務。
以生產為例,從五萬八千八百元人民幣,到最高收費十六萬八千八百元人民幣(約八十四萬台幣),是台灣健保給付價的十幾、二十幾倍。
走進醫院,傳來悠揚的輕音樂。白色系的大廳挑高近六米,米白色調的大理石地板,透映著澄黃光線的吊燈與掛燈。
大廳側牆上,液晶螢幕不斷閃動,介紹十多位來自台灣的婦產科專家與護理人員。
前高雄榮總婦產部主任余堅忍擔任院長,前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婦產科主任姜禮盟,以及花蓮慈濟醫院的婦產科醫師林錦鴻,分別擔任副院長。
特約駐診專家也大有來頭,包括「台灣試管嬰兒之父」張昇平教授,每月固定駐診五天。婦癌專家、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曾志仁,率領中山婦產部八位醫師,每兩週輪流到北京駐診四天。
三十年醫師經驗的余堅忍和姜禮盟,都在台灣提早退休。他們的離開,為台灣慘澹經營的婦產醫學界,投下震撼彈。婦產相關醫學會內,更傳出批評聲浪。
「我是來發揮餘熱的。大陸比較沒有以病人為中心的概念,我們把好的經驗帶過來,」余堅忍跟大多數來大陸行醫的台灣醫生一樣,都很低調,不願張揚。
為什麼他們甘冒同業批評,選擇到陌生的城市、陌生的醫院,為陌生的病人看病?
就跟企業在台灣遇到瓶頸,想到中國搭上發展機遇一樣,台灣醫療制度長期扭曲,醫護人員處境日益艱難,正在把醫師「往中國推」。
過勞、挫折 趕走好醫生
在台灣,血汗醫護幾乎成為常態。在擁擠如菜市場的醫院診間,病人一個接一個,醫生根本沒時間休息吃飯,只能利用空檔,隨手扒兩口飯,又繼續看病。
外科醫師劉育志在《醫療崩壞》一書中指出,從一九九五至二○一一年,執業醫師人數成長約六三%,門診件數卻成長八六%,總住院人日數(病患住院日數加總)成長二○二%。醫師人力成長速度,遠遠趕不上醫療需求,工作量愈來愈重,分配給病人看診的時間也愈來愈短。
醫師待遇的成長幅度,更是大幅落後。勞委會調查,前幾年,醫師平均薪資持續下滑,這兩年才回到十年前的水平。
相較之下,大陸能開出的待遇籌碼,顯然更具吸引力。比台灣薪資高兩成到五成是基本,高兩倍薪資的,也大有人在。
高醫附設醫院國際醫療中心主任鄭丞傑比較,他有一個學生六年前西進,同時在上海幾家診所醫院兼任婦產科醫師,一個月收入至少五十萬台幣,幾乎是台灣大醫院醫生的兩倍。
台灣廉價、大碗的健保給付制度,也是醫師西進的一大推力。給付偏低的老問題多年都沒解決。但更重要是,看診環境惡劣,嘈雜擁擠,醫師長期過勞工作。有使命感的醫師,即使不在乎錢,也會在醫療現實、行醫理想之間天人交戰。
五十九歲的姜禮盟,坐在北京的辦公室裡反思,儘管他的政治立場偏綠,最後還是選擇落腳中國。
過去在台灣,他超時超量工作,五點半開始的夜間門診,經常看到半夜兩點半才結束。
姜禮盟感嘆,就算願意犧牲個人休息時間,多給每位病人幾分鐘,但醫院有經營績效的實際考量,不見得喜歡醫師這樣做。
他到北京,寶島婦產醫院門診採預約制,規定醫生給每個門診病人的時間,不可少於二十分鐘。他一個上午只需要看四、五個病人,可以好好問診。
「我心中覺得更對得起客戶,更有成就感,」姜禮盟激動地說。
四十七歲的寶島醫院副院長林錦鴻,談到自己的出走,一臉凝重。「台灣的醫療環境是溫水煮青蛙(慢性自殺),醫師享有的社會地位,抵不住勞累和挫折。」
林錦鴻過去在台灣替產婦開刀,因為醫院缺住院醫師,有好幾次只能緊繃神經,帶著毫無經驗的實習醫師開剖腹產;病房也找不到資深的住院醫師與護理人員照料產婦,大半夜開完刀後,他得在醫院留更久,預防可能發生的緊急狀況。
「醫師要承擔更高的醫療風險,壓力很大,」林錦鴻的描述,讓人不禁聯想,台灣醫師正走在鋼索上。
他坦言,北京寶島婦產醫院最近還接到台大醫學院、高雄醫學大學應屆畢業生寄來資料,想應徵北京這裡的住院醫師,讓他更加憂慮台灣處境。
再加上台灣健保給付過低,愈來愈多藥廠新藥和新醫材都選擇不進入台灣。有經驗的醫師不禁擔憂,以後會有醫生直接跟台灣病人「約在大陸開刀。」
台灣醫療環境惡化是推力,中國醫療需求擴張則是拉力。OECD的報告指出,從一九九八至二○○八年,大陸醫療保健支出成長率每年超過九%,目前已是全球第三大醫療市場。
中國此時又積極推動醫改,在十二五計劃下,公立醫院要全面改革;民營私立醫院也要在未來十二年,成長十倍。
大量擴張的私人醫院,花大錢搶人才,替大陸的富人服務。大陸不足的優秀人力,從台灣找最快。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曾志仁形容,「他們有千人獵人頭計劃。」上海一家獵人頭公司,針對台大、馬偕、榮總等大醫院的醫師,一一接觸,建立人才庫,一有機會就強力挖角。
曾志仁就是被鎖定的對象之一。過去四、五年,他被多家大陸醫院、衛生部門延攬為顧問,每個月平均到對岸一次,提供醫院管理與資訊方面的意見。
他觀察,現在大陸挖台灣醫師,以骨科、不孕、整形外科、醫美等專科醫院所需的人力為主,「還沒有動到我們的國本,」如重症、加護病房、癌症、急診等人力。
不過,他預言,「未來三到五年,這些人會被拉走,因為大陸是以國家計劃在做,不像台灣醫院各做各的。」
台灣有關單位仍不知不覺,但看不見的地基鬆動,已經在發生。
五月中,寧夏人民醫院的公布欄網頁上,貼出「醫訊速遞——台灣專家來我院坐診」的消息。
曾任基隆長庚副院長、世界知名的胸腔鏡權威劉會平,曾在長庚腦神經外科近三十年的廖唯辰,以及曾在國泰醫院一般外科、四十六歲的梁子豪,三位醫師的學經歷與專長介紹,幾乎佔據整個頁面。
目前,這三位醫師都在預計下半年開幕的北京新里程腫瘤醫院,分別擔任院長、外科部主任、普外科主任的職位。
從假日飛刀手,到婦科、外科醫師常駐中國,再和台灣拮据的醫療人力事實串起來,台灣的醫療安全網,明顯出現了破洞。例如,台灣婦產科醫師近十年來,人力幾乎沒有成長,一旦出走大陸,民眾生產將更難尋醫。
改革健保與醫療環境 搶救醫生
一位神經外科主任級醫師分析,現階段,醫師西進不會影響台灣民眾的醫療,因為還有高水準的醫師和主任教授級的醫師,在幫台灣民眾看病。
真正的影響在未來幾年。優秀醫師到對岸行醫,經驗無法傳承給台灣後輩,反而輸出給大陸醫師,這才是台灣最大的損失。
如何留住這群父母和國家投資最多教育資源的醫療菁英?從政府到民眾,都應優先面對健保給付不合理、醫療工作環境惡化的老問題,下決心、決策解決。
五十一歲的台北榮總骨科部骨折創傷科主任陳威明,每天深夜回家時,總是累到聲音啞了。他是大陸醫院挖角的頭號目標,每週幾乎都有大陸病人,來台灣找他動手術。
最近他幫一位上海病人換人工膝關節,收費僅對岸四分之一,而且不收紅包。病人大呼不可思議,特地投稿大陸媒體稱讚台灣醫療。
陳威明不想離開台灣,但他很痛心。「台灣的悲哀在哪?我們(醫師)只能以淚洗面,國家沒有善待人才,」他感慨,健保給付太低,政府要負最大責任。
民間監督健保聯盟發言人滕西華也提醒,「台灣醫師去,是不得已,不是嚮往大陸,是因為賭爛台灣的環境。」她呼籲政府要趕快改善醫療環境,不要讓大陸用錢挖走人;醫師去那裡,行醫熱情反而有可能被摧毀。
醫療西進,得利的是醫院投資者、經營者,和西進的醫生。受害的是留在台灣看病的醫生,和廣大的台灣病人。
經過《天下》一再追問,七月中旬才升格的衛生福利部,已推出一些改善做法。例如從今年起,健保特別撥出五十億,補助內、外、婦、兒、急診,人力最缺的五大科住院醫師的薪資。
衛生福利部醫事司司長李偉強告訴《天下》記者,衛福部修正的「醫糾法」,朝去刑化與刑責合理化的目標修法,已送進立法院。
這是邁出改革的一小步。
李偉強做了二十年腸胃科醫師,他務實地說,不可能禁止醫生出走,重要的是要加強台灣留住人的吸引力量。先進國家也已陸續發生醫療人員短缺的現象,包括美英德日加澳等政府,都疾呼重視這個危機。
醫療是科學與藝術的結合,一個有經驗的醫師,至少需要十幾年的淬煉與投資。這樣的人力出走,已傷害全民福祉。
一旦愈來愈多醫師到大陸行醫,留在台灣的醫師,工作負荷勢必雪上加霜,開啟醫療環境與品質進一步惡化的負循環。
為了確保二千三百四十萬人的福祉,為了不讓「找不到醫生」的故事真的在台灣上演,醫療環境、健保制度一定要改。
而且,就是現在。
————————————————————
飛刀手怎麼賺人民幣?
假日飛刀手如何賺人民幣?出發前,對岸醫院透過微信(WeChat)、WhatsApp,先把病人資料傳過來,再將所有病人集中到週末。
機票、交通與食宿費用,大陸醫院全部負擔。飛刀手只負責開刀。開刀時,當地醫師全程錄影,以便事後學習。病人術後的照顧與回診,由當地醫師接手。
飛刀手的行情價,是台灣開刀價格的五倍,也就是說,台幣數目直接換成人民幣數目。
例如,在台灣開椎間盤手術,醫師約可實拿12,000元台幣,到大陸開刀可拿12,000元人民幣。而且飛刀手可依手術困難度和複雜度,與大陸醫院議價。
為了避免被兩地稅務機關盯上,雙方一般直接現金交易。金額較大時,大陸醫院會要求台灣醫師在第三地開戶,通常是香港,再匯款支付酬勞。
「最好用的是匯豐戶頭,其次是渣打,」一位飛刀手醫師解釋,這兩家銀行在中港台都有據點,只要在三地都開戶,個人帳戶三地自轉可免手續費。
- 0 Comments
- 2661 views
- Twe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