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4 台灣歸屬荷蘭戰役- 明荷澎湖大戰
週二 2012年10月30日, 11:25 下午【點此取得本文短網址】
荷蘭提督雷爾生攻澳門失敗~
為了面子佔領澎湖島
荷將高文律據守澎湖3年
明朝發兵交戰7個月
荷蘭戰敗卻得到臺灣
西元1603年(萬曆三十一年),荷蘭海將韋麻郎(Wybrandt van Waerwijck)率領艦隊到巴達維亞,派出Erasmus和Nassau兩艦至中國沿海,再次與明廷商議打開貿易,但是沒有結果。
韋麻郎就改變方式,試圖以強大的武力打開中國貿易大門。
1604年6月從根據地馬來半島東岸的大泥(Patany)出發,7月中旬到達廣東海岸,先欲取得葡萄牙人佔領的澳門,因葡萄牙人獨佔了中國絲綢、瓷器的貿易,利益極大,所以先攻澳門,但是未能成功。同年八月七日轉到平湖(澎湖),在奸商李錦、潘秀等的引導下,乘島上無人防守而侵入佔領。
韋麻郎 以避暴風雨而到達澎湖這件事大肆宣揚,自以為是,決定先佔據澎湖建立城堡當做基地,再以此向明廷交涉開放中國的貿易。
但是他所提的貿易交涉立即遭福建總兵施德正拒絕,都司沈有容下令他及其艦隊自澎湖撤退,韋麻郎不得不退出佔領了一百三十一天的平湖(澎湖)。這是荷蘭人第一次佔領澎湖的經過。
1622年(明天啟元年)4月10日在爪哇巴達維亞荷蘭總督顧恩(Jan Pieterszoon Coen)命提督雷爾生(Cornelis Reyrsz)率領艦隊十二艘遠征澳門,奪取葡萄牙在中國壟斷 的瓷器與絲製品獨佔利益。此時的澳門有葡軍三百人,船艦約四艘。
英國與荷蘭二國並簽訂軍事同盟,將針對葡西兩國的殖民地進行各種攻擊行動,而現在葡西兩國幾乎將全部力量放在南北美洲的廣大土地上,相對地,遠東地區的軍力顯著薄弱。
澳門很有可能是下一個攻擊目標。
荷蘭人的進攻有一百三十六名在澳門登陸戰中陣亡。另有一百二十六名受傷,四十名被俘。此役荷軍大敗,顏面盡失。
在海戰方面,澳門的砲台發揮了力量,有一艘荷艦被被擊沈。
不論海戰、陸戰皆失利,英人憤恨不已,認為荷方洩漏軍情,不肯再與荷軍合作,自行將四艘戰艦帶離。
雷爾生在澳門吃了兩個大敗戰,盟軍亦棄他而去,雖然掌控全國最精華的海軍,卻連一個小小的澳門也吃不下來,只覺得前景一片茫茫,不知何去何從,更不敢回到巴達維亞,因此苦惱異常。
副將高文律(即Kobenloet,或云係荷蘭人職官名稱,待考。有能Governor知事之譯)於是建議艦隊北行,佔據無人防守的澎湖群島。高文律建議並提醒在1604年韋麻郎提督為了開拓與中國的貿易,就曾佔領過澎湖群島。
1622年7月11日,雷爾生大軍轉從紅木埕登陸,進入無人防守的澎湖島。七艘軍艦外加戰士九百人,以澎湖為根據地四出掠奪。
在各離島上,荷人強俘了四千多名中國百姓作為奴工,另有戎克船三十艘、漁船六百餘艘。八月起將強擄來的漢人奴工強迫在澎湖本島風櫃尾北邊建築紅木埕要塞(現在的馬公 附近),周圍有120丈,城的面積為180平方公尺。
不僅在澎湖本島同時也於金龜頭、蒔裹、白砂、漁翁、八罩諸島興建類似城堡,要塞城堡大都為方形每邊約56公尺,是標準的荷蘭式方形城堡。城堡四角另築有三個突出的稜堡,稜堡上設置大砲二十九門,以為長久據守之計。
整個要塞利用最原始的土牆築成,歷經三個月於同年十一月建造完成。漢人奴工被虐待過度勞累而死者達一千三百餘人。
剩下未死的漢人奴工二千五百人,加上海盜的掠奪品,皆被雷爾生當作禮物送給巴達維亞荷蘭總督顧恩。
這些任意捉來的漢人兩人一綁,強制勞動,等築完城後,再把這些漢人當做奴隸賣到巴達維亞。荷軍在輸送漢人奴隸的途中,全然不顧其生死。
例如,從記錄中得知,從澎湖島上船共有270名漢人,抵達巴達維亞者僅有137名,其他不是忍受不住虐待痛苦而死亡,就是因生病而活活被投入海中;顯見十七世紀歐州人道德觀完全以利益為依歸。
雷爾生佔據澎湖,為了掙回顏面,一方面連絡漢人海盜李旦,並派船艦二艘,鬼鬼祟崇地出現於福建漳州沿海的峿嶼附近,阻擋中國船往來馬尼拉,阻礙西班牙人的貿易,企圖獨霸台灣海峽,以達成海上絲路的龐大利益。
明廷由各州府的報告得知紅毛人在澎湖及海上的各種暴行,並不了解為何紅毛人如此大膽向明廷挑戰,只知深懼紅毛人勢力伸入華南,即下令設法防患未然。
福建巡撫商周祚命雷爾生撤出澎湖,雷爾生置之不理。
繼任巡撫南居益知道非以武力驅逐不可,態度轉為強硬,遂召總兵俞咨皋(抗倭名將俞大猷之子)商議對策。
福建巡撫南居益及福建總兵俞咨皋皆採取武力對抗,並採用海上巨寇鄭芝龍來對付紅毛番,以資對抗自已海上武力的不足。
最後決定於1623年(天啟三年)9月5日,施行「海禁」。並在翌年1624年1月2日,下令福建總兵俞咨皋、守備王夢熊,率領兵船至澎湖,登陸白沙島,與荷軍接戰。
俞咨皋率兵二千,欲自白砂灣的東方鎮海港登岸,但船一接近白砂灣,荷蘭軍艦便施以砲擊,若離開,荷艦則不予追擊。俞咨皋苦不堪言,無法將兵士送上岸。
隨即向巡撫建議應另以明軍兵船攻擊荷船,取得海上優勢,好讓大軍可登陸,則驅逐在澎澎的紅毛人當不日可成。
鄭芝龍因荷蘭人以澎湖為基地擴大海盜行為。並搶奪了懸有鄭芝龍令旗的二艘商船而接受明朝招安攻擊荷蘭人。
鄭芝龍採聲東擊西之策看到誘導所有荷艦齊集,即進行攻堅行動,雖然不能一舉將荷蘭軍驅逐出澎湖,但重要的是一種牽制行動,並讓俞咨皋率兵自白砂灣的東方鎮海港登岸。至此聲東擊西之策奏效,明軍得以登陸,再以強大的陸軍向荷蘭施壓。
在中國軍隊的攻擊下,高文律守將率荷軍約1000人大部龜縮于媽宮澳,一部分固守風櫃尾。
為全殲敵軍,福建省巡撫大量增兵(總兵力達1萬人、兵船200艘),于8月從紅木埕、文澳、西衛向荷軍發起總攻。
俞咨皋面對有堅強防禦的荷蘭城塞採用「籃堡進攻法」。
籃堡是用竹木製成約150公分立方的大籃,其內裝砂土、石子,底部常置圓棍以利推動搬運,這是一個超級大盾牌,白天士兵在籃堡後方十分安全,亦可隨時出擊,夜晚將籃堡推動前進,荷蘭人莫可奈何。
『澎湖廳志』記載道:
紅木埕城要塞「 砲樓堅緻如鐵,巡撫南宮益,遣兵攻之,賊首高文律拒守不下,官軍以藥轟之,樓傾下海。」
西元1624年,巡撫南宮益、總兵俞咨皁統率三軍與荷軍苦戰七個月,炸毀紅毛城,終於收復澎湖,奮戰抵抗荷將高文律(Kobenloet)等十二人被補。
此一戰役,明軍共動用兵船二百隻,交戰七月,耗軍費達十七萬七千餘兩,明軍生擒荷軍守將高文律。其餘荷蘭殘兵敗將倉皇逃往臺灣南部。
這樣,中國軍隊雖以雄厚兵力到處壓制荷軍,但荷軍亦堅守城塞,並由海上的艦砲掩護射擊,不肯撤退。
荷將高文律後被被送往北京斬首。
彭島既平,果將高文律等解京,明朝熹宗皇帝還『祭告郊廟,御門受俘,刑高文律等於西市,傳首各邊,以昭示天下』。
明廷為了提早結束戰局,擬定下面的兩個講和條件,出示於雷爾生,若是荷軍放棄澎湖並需拆除城堡。
一. 明廷不干涉荷軍佔領台灣。
二. 默許荷蘭商船來華從事通商貿易。
雷爾生亦提出要求,需將封鎖澎湖的鄭艦撤離,才肯接受明廷提議,將澎湖的城塞和砲台等自動毀壞。
荷蘭於1624年8月26日(天啟四年七月十三日)轉移至「大員」(台灣島),攜同駐台灣第一任長官馬蒂孫克從台江的鹿耳門(現時的安平港口,當時荷蘭人稱為Walvis Been)登陸,開始殖民台灣南部三十八年。
來源:http://wtfm.exblog.jp/8108837/
此場戰爭中參與的荷蘭船艦[5]
船名 | 水手 | 士兵 | 參戰時間 | 備註 |
---|---|---|---|---|
Kemphaen | 7/5~9/13 | 被風暴吹離艦隊 | ||
Couckebacker | 50 | 10 | 7/5~10/22 | |
Middelburch | 125 | 251 | 7/7~8/7 | 因體積過大提前撤離 |
Tessel | 60 | 15 | 7/7~10/4 | 前往暹羅貿易 |
Berdam | 60 | 10 | 7/7~10/22 | |
Weesp | 65 | 10 | 7/7~10/4 | 前往暹羅貿易 |
Wieringer | 50 | 10 | 7/7~10/22 | |
Catwijck | 60 | 10 | 7/7~10/7 | 擱淺損毀 |
Zeeburch | 60 | 10 | 7/7~10/22 | |
Salm | 40 | 10 | 7/7~10/22 | |
Venlo | 40 | 10 | 7/16~8/17 | 前往日本進行貿易 |
Warmondt | 7/7~8/19 | 運輸繳獲物資前往大員 | ||
Assendelft | 50 | 10 | 做為貨物運輸用,未參戰 | |
Brounersheaven | 7/27~10/22 | 10/22戰鬥中遭到擊毀 | ||
Balam | 7/30~10/5 | 前往巴達維亞 | ||
Boucaspel | 7/30~10/7 | 擱淺損毀 | ||
Bleyswijck | 60 | 10 | 8/7~10/22 | |
Oudewater | 150 | 100 | 8/30~9/2 | 前往日本貿易 |
Slooterdijck | 8/28~10/22 | 10/22戰鬥中遭到明軍擄獲 |
除了荷蘭船艦以外,另外藉由掠劫行為取得若干艘戎克船,整體人員最多時達1300人
衝突時間表
- 7月5日:Kemphaen與3艘戎克船到達南澳
- 7月7日:艦隊抵達南澳。決定Perdam及1艘戎克船前往好望角[註 1];Wieringer以及一艘戎克船前往鍾灣,Warmont前往冬山進行掠劫
- 7月11日:Wieringer在掠劫途中與26艘明軍戰艦隊接觸
- 7月12日:Tessel、Weesp、Couckebacker、Catwijck、Kemphaen對廈門港內的明軍戰艦發動突襲,擊沉25~30艘大型戰船及15~20艘小型戰船。荷軍戰死1人,擄獲三艘大型戎克船及一艘小型戎克船。傍晚,廈門商人至荷蘭艦隊詢問攻擊理由。
Kemphaen.Zeeburch.Salm及一艘戎克船派遣至廈門北部進行掠劫。
- 7月14日:鄭芝龍派遣使者對荷蘭艦隊送交信件,要求釋放12日扣留的中國商人,並說明荷蘭艦隊前來廈門攻擊中國船隻的原因
- 7月16日:Kemphaen、Salm以及兩艘戎克船至廈門北方浯嶼進行掠劫,Venlo號快船從巴達維亞至廈門。
廈門商人代表再次前來荷蘭艦隊提出供給一定數量家禽家畜以換取荷蘭艦隊不至附近陸地進行掠劫的條件
- 7月18日:Zeeburch、Venlo、一艘戎克船前往圍頭灣巡弋封鎖金門沿海
Kemphaen、Salm、一艘戎克船前往馬嘴灣封鎖漳州河和金門烈嶼方面航道
- 7月24日:鄭芝龍派遣代表前往荷蘭艦隊,並提出只要停止戰爭並撤回大員即可派出船隻與大員貿易。荷蘭方面回絕此要求。
- 7月26日:明朝代表送宣戰書前來荷蘭艦隊
- 7月27日:普特曼斯派遣使者前往劉香以及李國助據點,尋求支援。
- 7月29日:荷蘭艦隊將宣戰書答覆送交明朝代表,明荷雙方正式宣戰。
荷蘭在宣戰書中提出數項條件作為停戰要求:
- 希望擁有在漳州河、安海、大員、巴達維亞自由貿易的權利
- 在鼓浪嶼建立貿易據點
- 可派遣代表至中國沿海城市收購商品
- 船隻能在福建沿海自由停泊
- 不准任何中國船隻前往馬尼拉
- 荷蘭人在中國享有與中國同等法律權利
- 7月31日:Balam、Boucaspe從大員到廈門支援荷蘭艦隊。海澄守軍對荷方陸上據點發動突襲,殺死1名荷蘭人。
- 8月3日:荷軍得知明朝方面進行動員,除了軍隊以外徵調民船以及物資製造火船,並對火船士兵發出:「燒掉荷蘭船得200兩賞銀,取得一個荷蘭人頭顱得50兩賞銀」宣告
- 8月6日:Boucaspel從大員前往廈門支援荷蘭艦隊
- 8月7日:Middelburch前往澎湖,Bleyswijck自巴達維亞前來廈門支援
- 8月8日:荷蘭使用的一艘戎克船受到明軍8艘船隻攔截,並未損失。
- 8月12日:Salm、Weesp、Boucaspel、Kemphaen前往廈門進行第二次攻擊。遭到明朝軍隊反擊因此沒有獲得任何戰果, 荷方受傷5人
- 8月14日:50艘明軍船隻自金門島西邊,80艘至金門島東邊監視荷蘭艦隊;並使用7艘火船對Weesp攻擊未果,全數遭荷蘭艦隊擊沉。荷方損失1人
- 8月17日:Venlo裝載掠劫到的貨物前往日本
- 8月18日:40艘火船攻擊荷蘭艦隊。在尚未貼近前被荷蘭艦隊發現率先攻擊,攻擊未成逃離並自行引燃部份火船,荷蘭艦隊追擊並擊沉了18艘火船
Balam以及三艘戎克船前往澎湖群島攔截自馬尼拉回國的中國商船
- 8月22日:Warmont及Brouwersheaven前往澎湖,荷蘭派出Salm、Kemphaen及一艘戎克船前往斗美村進行掠劫。因觸礁使得戎克船沉沒
- 8月27日:艦隊從廈門灣轉移至漳州河停泊
- 8月29日:7月至海盜根據地交涉的使者返回荷蘭艦隊。劉香.李國助正式與荷蘭方面聯手。
- 8月30日:Oudewater自巴達維亞至廈門荷蘭艦隊處,荷蘭艦隊轉移至東山
- 8月31日:荷蘭艦隊派出Salm、Boucaspel及3艘帆船加上海盜支援的5艘船艦奪取剛至銅山港的商船。荷蘭與明軍發生衝突,荷蘭勝利並成功奪取商船以及貨物,並成功燒毀掠奪銅山防禦線以外的船隻以及村落。
- 9月2日:Oudewater離隊前往日本
- 9月8日:荷蘭軍隊自東山上陸掠劫時受到明軍圍剿,荷方5人受傷
- 9月13日:Kemphaen被暴風吹離艦隊
- 9月14日:海盜2艘船隻與荷蘭艦隊合流,並帶來鄭芝龍在福州河以及泉州河集結火船的消息
- 9月16日:福建巡撫鄒維璉前往福建進行調兵。並任命五虎游擊鄭芝龍(前鋒)、南路副總高應岳(左翼)、泉南遊擊張永產(右翼)、澎湖遊擊王尚忠(遊兵)、副總兵劉應寵.參將鄧樞(中軍)為對荷蘭艦隊的軍力部署。鄭芝龍自行出資購買英國炮加裝於明軍艦[7],,
- 9月16日:荷蘭艦隊再次前往漳州河停泊
- 9月18日:海盜派出6艘船隻與荷蘭艦隊會合
- 9月19日:荷蘭艦隊再次前往東山停泊
- 10月2日:荷方派出Weesp.Tessel前往暹羅,劉香艦隊12艘帆船抵達荷蘭艦隊處
- 10月7日:Catwijck.Boucaspel因風暴擱淺損毀
- 10月13日:8艘海盜船隻與荷蘭艦隊合流
- 10月15日:鄒維璉至海澄指揮明軍艦隊
- 10月17日:明軍得知荷蘭艦隊以及海盜艦隊位置以及規模(夾板船9艘.海盜50多艘),下令福建所有明軍水師出擊。
- 10月18日:明軍在銅山外海以8艘戰船.2艘火船攔截2艘荷蘭船隻
- 10月19日:明軍主力部隊集結完成
- 10月22日:明荷大戰,荷蘭艦隊8艘帆船以及海盜50艘大小帆船與明朝水師50艘大型戰船100艘火船對抗。Brouckersheaven遭燒毀,Slotendijck遭擄獲(船上約100人遭俘虜),其餘船隻在面對明軍強大實力下逃脫回大員。
結果
明朝方面,此場戰役之後原先對海禁政策採強硬態度的福建巡撫鄒維璉遭到撤職,繼任者對於海禁政策以及鄭芝龍等人無力約束採取放任態度,雖然明朝宣稱勝利,但東南海權自此落入鄭芝龍一人掌控。
荷蘭方面,東印度公司在此之戰明確認知其與明朝武力差距,放棄以武力方式解決與中國間的貿易問題,而鄭芝龍在戰後對荷蘭方面的善意回應使得荷蘭放棄與劉香等人的合作,轉回與鄭芝龍合作的貿易模式。荷蘭在此戰役對中國的損失絲毫不須賠償並且還得到了鄭芝龍方面穩定供貨保證,可以說達到了原先設定的作戰目標。自此之後東印度公司與中國(鄭芝龍)方面維持穩定的貿易行為直到明朝滅亡為止。
17荷蘭曾經從台灣出兵幫助當時盤踞北越政權,結果被打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