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神話
週二 2011年01月25日, 6:01 上午【點此取得本文短網址】
- 0 Comments
- 4121 views
- Tweet
Print
臺灣原住民族以口耳相傳所觸及的神話母題。19世紀以前,除了在部落內,這些神話傳說並沒有固定的文字版本流通,其敘述的方式、內容因而充滿自由與想像的空間,有時因人因地因時而有著不同的變形;族群接壤的部落,也常因相互的傳播,造成故事內容的穿插錯接。這雖然加深了研究者對原住民各族神話原型掌握的難度,但是無形中也增加了故事的豐富性。
有關臺灣原住民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的文學性採集,乃是近代以後的事。漢族大量移入臺灣已有300-400年的歷史,漢文書寫的原住民文化材料大都以簡略的風俗側寫、爭戰事件以及教化情況為主,很少及於原住民本身的主體敘述。針對臺灣原住民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所進行的採集工作,以英國人泰勒(George Taylor)的記錄為最早。1887年泰勒以英文發表所採集的臺灣原住民故事《Aborigines of South Taiwan in the 1880s》,可說是原住民口傳文學書寫的里程碑。1895年(光緒21年)甲午戰爭之後,臺灣割讓給日本。殖民帝國結合行政與學術力量,對臺灣原住民進行廣泛的田野調查工作,其中也包括許多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的材料。採集最豐富者,當屬小川尚義、淺井惠倫於1935年編輯出版的日文本《臺灣原住民的母語傳說》(《原語による臺湾高砂族伝説集》)。之後,德國、俄國、美國、瑞士、法國等地學者陸續採集,原住民的神話傳說因而以不同的文字流傳國際。
1950年代起,臺灣人類學者也有若干零星的採集,直到1980年代中期之後,才有較具規模的翻譯出版成果,例如金榮華在卑南族曾建次神父的協助下,編譯出版了1960年代德國神父施洛德(D. Schroder)在臺東卑南族地區採錄的神話傳說及民間故事;陳千武、尹建中分別編譯日治時期的採集文獻,出版了《臺灣原住民的母語傳說》以及《臺灣山胞各族傳統神話故事與傳說文獻編纂研究》,以漢文書寫的原住民神話傳說文獻逐漸豐富了起來。更值得欣喜的是,1990年代以來有愈來愈多原住民投入自己族群種種神話傳說的採集、改寫、出版工作,有的以學術研究為目的,如鄒族浦忠成(巴蘇亞‧博伊哲努)的《臺灣鄒族的風土神話》;有的以文化傳承為目的,如魯凱族邱金士(奧威尼‧卡露斯盎)的《雲豹的傳人》;有的以童話繪本之推廣為目的,如卑南族孫大川(巴厄拉邦‧丹那班)策畫的《臺灣原住民的神話與傳說》系列。而愈來愈多的原住民作家,汲取口傳神話傳說的養分,完成一部又一部的作品,構成原住民文學相當獨特的風格。達悟族夏曼‧藍波安的《八代灣神話》、布農族霍斯陸曼‧伐伐的《玉山魂》、卑南族巴代的《笛鸛:大巴六九部落之大正年間》以及布農族年輕作家乜寇‧索克魯曼的《東谷沙飛傳奇》,即是顯例。
和世界大多數的民族一樣,臺灣原住民各族的神話傳說幾乎觸及到所有神話的母題,開天闢地、射日、洪水、人類起源、始祖傳說、部族繁衍、變形神話等等。其中容或有繁簡上的差異,但其遼闊無邊的想像力,和其他文明相比,卻毫無遜色。雖然如此,這些反映普遍母題的神話傳說,對應臺灣原住民各族的文化、歷史、社會制度及地理環境,卻毫不含混的呈現了在地的特色與族群的特殊性。飛魚神話之於達悟人是如此,玉山、大霸尖山之傳說之於布農族、泰雅族亦是如此;同樣的,百步蛇的神話、傳說,也相當精準的勾畫出排灣族、魯凱族神聖無比的貴族社會,並說明了圍繞此一制度繁複且多彩的藝術創造與倫理儀節
撰稿者:孫大川
- 0 Comments
- 4121 views
- Twe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