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朔:馬總統別再咬指甲
週三 2014年02月05日, 1:25 上午【點此取得本文短網址】
- 3 Comments
- 1746 views
- Tweet
Print
人類不只嘴巴會講話,四肢五官也都會講話,它就是所謂的「身體語言」。「身體語言」由於比較不容易隱藏,有時候反而會洩露出更多的訊息。
「身體語言」裡有許多有趣的例子:
例如人們講謊話時,顏面神經血管會有張力,年輕人容易臉紅,但成年後謊話講多了,已不會臉紅,但鼻部神經肌肉仍會有張力,所以說謊的人常會本能的摸鼻子,因此「摸鼻子」這個動作乃是說謊後的本能反應。美國前總統柯林頓在講話時就習慣摸鼻子,因而有「說謊者」的稱號。
再例如,人都會有一種顯示焦慮情緒的身體語言,在被叫上台講話前,兩隻手會搓來搓去;女人在公開場合,會一直向下拉扯裙子,害怕裙子很縐很難看。這種動作也是一種自我警告的強迫行為。這種行為做得太過份,就是一種病態,但若不做,就可能出現難看的場面。英國女王伊利莎白二世,有次看運動會,她站起來時忘了拉裙子,結果裙襬夾在屁股溝裡,實在很不雅觀,被媒體報導後,她覺得很鬱卒。
人類身體語言的故事多得說不完。最常見的就是打瞌睡和咬指甲,而我們的馬總統卻又最會打瞌睡和咬指甲。
有人常說當累了就會打瞌睡,這種說法其實並無道理。當人在求學時,縱使身體很累,但若那一堂課很重要,我們很在意,就一定可以克服疲勞,不會打瞌睡。因此,在打瞌睡的行為之前,一定先有打瞌睡的意念,它是對當時正在進行的那件事不關心,認為它根本不重要,做那件事對他是一種浪費,他當然就會打瞌睡。
至於咬指甲,就更值得研究了。人們認為咬指甲很幼稚,因為它是從嬰兒咬母親奶頭一路發展下來,接著咬奶瓶奶頭,咬手指,咬指甲,咬鉛筆,咬原子筆。「咬」這個動作,代表的是一種情感轉移,是不安全感,是焦慮,是一種口腔期的殘餘。馬總統的參加宏都拉斯總統就職,台灣對宏國只是個雞肋,所以從接機就遲到,顯然宏國對馬已不在乎,而且宏國是講西班牙文,別人說甚麼馬也聽不懂,他全程焦慮不堪,當然反映在咬指甲上。
而男女雖然都會咬指甲,但咬的方式卻不同。通常都是男人咬右手的食指指甲,女人為了行為細膩,通常都會咬右手小指的指甲。馬英九咬指甲的方式,人們都覺得怪怪的,他咬右手小指的指甲,對男人來說,那是一種假細膩,娘娘腔的女人咬指甲方式。電影「王牌大賤諜」是部謔仿007的影片,它許多動作都刻意的誇張搞笑。電影裡的邪惡博士就故意的娘娘腔化,他的咬指甲就咬右手的小指,和馬英九的咬指甲一模一樣。
當代身體語言權威戴斯蒙‧莫里斯(Desmond Morris)在他所著的《人們在看︰身體語言綱要》裡指出,咬指甲是一種古老的遺留姿勢(Relic Gesture),因此人們才會認為咬指甲這種動作顯得很幼稚。因此我建議,馬總統今後不要再咬指甲,如果無聊焦慮,他何不改咬口香糖,此咬非彼咬,雖然都是咬,但咬口香糖比咬指甲高明多了!
馬總統出訪宏都拉斯時,被媒體拍到吃小指頭。翻攝TVBS
南方朔認為,咬手指代表了焦慮和不安。資料照片
2014年02月04日00:02
- 3 Comments
- 1746 views
- Tweet
另外我有菊一個時期,很喜歡咬指甲,因為我覺得用指甲剪太麻煩了…
南方朔先生,有時候我開車時也會打瞌睡,行車安全不重要嗎?所以這個理論不完全正確,至少我認為還有一個條件,就是注意力難以集中了,說穿了還是累,另外有時覺得特別興奮時,即使有睡意,也會睡不著,是否打瞌睡,應該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
南方朔大叔,我最喜歡你翻譯的頌歌了..可是2007你傷透我的心..現在稍微挽回一點點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