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45 pm - Sunday 26 March 2023

清代漢人大量移墾台灣?–現代科學證明騙局一場!!

週二 2010年02月23日, 5:28 下午【點此取得本文短網址】

  • 1 Comment
  • 49598 views
  • Print Print
文章來源

  前言:

     近日有訪客留言,
  " 更具體的實証是,日本人其實早就在1898年進行過全島的人口數量調查,
裡面的數字已經足以證明漢人在清代移墾台灣的事實。相信您這麼聰明,
一定能從《總督府公文類纂》中找到這份人口紀錄。我實在不太了解,
爭議這種問題,真的會讓平埔族有明天嗎?"

   其認為,日本人其實早就在1898年進行過全島的人口數量調查,
                裡面的數字已經足以證明漢人在清代移墾台灣的事實。

     特以此文"清代漢人大量移墾台灣?–現代科學證明騙局一場!!“回應之,
        日本人的調查以廣東系、福建系來稱乎台灣本島人,科學證明假漢人也~~
    其又言 “爭議這種問題,真的會讓平埔族有明天嗎? "
    何須爭論,科學將證明一切,只是若今日沒有平埔繁衍台灣人之論述,進而成為平埔文化復振之立足點,
     到時平埔文化與語言已難復振~~
 

 本文:

http://www.cell.com/current-biology/fulltext/S0960-9822(09)02067-3

原文 The Human Genetic History of East Asia: Weaving a Complex Tapestry

文章中有兩個DNA基因圖,可以看出台灣與大陸南方之基因差距很大。若如台灣史學者所說,清代大量漢人移墾台灣?台灣人大多由大陸來台,那末基因組成應會近似大陸南方。

但由圖之紅框所示台灣人與大陸南方基因差距很大、清代大量漢人移墾台灣證明不成立。反而由綠框可以發現台灣人基因反而接近南島語系國家。 也就是說,科學明確證明清代漢人大量移墾台灣與事實不符,現代科學證明 騙局一場!!

台灣人由科學證明來看,實非所說大量漢人移墾台灣。確大多是南島語系熟番繁掩之後代,實為真假難分之假漢人也。

“the Austronesian expansion, beginning around 6 kya from Taiwan through the Philippines and Indonesia, eventually reaching island and coastal Melanesia, Micronesia, Polynesia, and even Madagascar"

台灣非但沒有清代漢人大量移墾 ,而且是南島語系民族之發源地。


 

Figure 1
Map depicting the distribution of major mtDNA haplogroups in East Asia.

 
  

Figure 2
Map depicting the distribution of major NRY haplogroups in East Asia.

 

 轉貼新聞 — 為真平埔喝采~~

http://www.nownews.com/2010/02/22/11467-2572013.htm

NowNews 今日新聞   2010.02.22

南縣/東河國小開學典禮 濃濃西拉雅風味

部落耆老編織的Ha-Lau(花環),佩戴在六個年級代表學生頭上,有祈福、祝福學生聰明的意涵。

記者李文生/南縣報導

即將復名為吉貝耍國小的台南縣東山鄉東河國小,開學日舉辦一場充滿濃濃西拉雅風味的開學典禮,典禮當中不但讓學生學習西拉雅母語,還請吉貝耍文史工作室段洪坤老師簡介吉貝耍社區文化,學校更貼心準備部落傳統食物Dubi(麻糬)、Kabua Latlen(木棉花茶)讓學童品嚐,讓學生體驗不同的開學典禮。

東河國小廖螺汾校長表示,開學典禮儀式一方面是要讓孩子收心,快樂的展開另一階段的學習,另一方面結合東河國小所在社區的西拉雅文化特色進行儀式,更可以讓孩子領略故鄉文化之美,當然也是一種文化傳承。

典禮過程中,段洪坤老師教學生打招呼Tabe(你好)、歡呼Maraei-ja(歡喜)等母語,然後由校長將部落耆老編織的Ha-Lau(花環)佩戴在六個年級代表學生頭上,有祈福、祝福學生聰明的意涵。

部落長老則以向水祈福,灑向學生,長老說,灑上向水祖靈會保佑書讀得好、變得更聰明。接著老師們分發Dubi(麻糬)給每位同學,沾上糖粉、花生粉,每位學生吃得滿嘴,直讚好吃。吃完Dubi,配上一口木棉花茶,開學典禮充滿著學童朗朗的笑聲及濃郁的故鄉文化。

http://www.lihpao.com/news/more_p5.php

立報    2010.02.21

世界母語日 協力傳承族語

【記者陳威任台北報導】

每年2月21日是聯合國訂定的世界母語日,教育部21日在國父紀念館舉辦世界母語日系列活動,場內頒發「推展本土語言傑出貢獻獎」及「台灣閩客語文學獎」;場外則是熱鬧的「母語嘉年華」。但是在熱鬧活動的背後,得獎者卻也憂心,語言正在不斷流失中。

教育部長吳清基表示,推展本土語言傑出貢獻團體及個人獎,今年經各界推薦參與件數共170件,經初審與複審等程序,計選出得獎者共30件,其中團體類有5件,個人類則有25位得獎人。吳清基說,台灣的各種語言都有存在的價值及重要性,教育部從民國90年開始推動鄉土語言課程,除了是要推廣學習母語外,也是希望讓學生能尊重多元文化及語言。

14族語言都瀕危

原民會主委孫大川說,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調查,台灣14的原住民族都屬於瀕危語言,語言要流失很容易,想找回來則需要多花千百倍的時間及精力。他表示,為了能夠增加族語的價值,原民會也考慮讓族語工作者成為一種職業,留在部落發揮影響力。

在5個獲得貢獻獎的團體中,多次代表台灣前往國外演出的泰武國小古調歌謠傳唱隊,以祖先的語言唱出排灣族的生命,除了提高台灣能見度外,也傳遞了排灣族美麗的文化。

指導老師查馬克‧法拉屋樂表示,當初成立傳唱隊,除了是希望能夠留下祖先的歌謠外,也間接讓小朋友能夠學習族語。

主流文化打壓

「即便是在部落,現在小朋友也不太會說族語了,不但看不到族語對話的場景,老人家為了能夠孫子溝通,反而開始學說國語。」查馬克說,這就是部落的現況,小朋友進到學校後,說的學的都是主流文化,在升學考試的影響下,族語根本就沒有發展的空間。

查馬克說,雖然現在學校每週有一節的鄉土語言課程,但是如果只是在課堂上學習族語,除了小朋友提不起勁外,教材中也看不出不同地區排灣族的文化及腔調,因此查馬克開始以歌謠來帶動小朋友學習族語。

「我先到各個部落找老人家採集古調,學會後再回來教小朋友,透過歌謠學習,除了可以知道排灣族的文化歷史外,也保留了祖先傳下來的神話故事。」查馬克說,每段歌詞都記錄著排灣族的歷史文化,小朋友在知道內容後,唱出來也更有感情。

用創作留住語言

擔任布農語講師、同時也是原民會族群委員的卜袞‧伊斯瑪哈單‧伊斯立端,也獲得傑出貢獻獎的肯定。卜袞說,沒有文學的語言是沒有希望的語言,因此多年來他都以布農族語書寫日記,並且創作布農族語的詩作,就是希望留住語言的真善美。

「學習族語是可以多方向的,布農族傳統的報戰功也可以和時下年輕人喜歡的嘻哈音樂結合。」卜袞說,傳承族語並非只是考試或是認證,多面向的創作與使用,才是族語能夠不斷傳承的關鍵。

「長輩和老師有責任要讓孩子使用族語交談。」卜袞說,以前他在南部學校任教的時候,很多老師都很自然的與學生用閩南語交談,他認為原住民地區也應該如此。

http://www.nownews.com/2010/02/19/91-2571417.htm

NowNews 今日新聞   2010.02.19

台灣母語人權觀察 學者:應全面性推動母語政策

記者慶正/台北─台南報導

靜宜大學台文系副教授廖瑞銘19日指出,母語政策的推動應是全面性的,包括媒體、社會文化與教育體制。

他說,檢視國內各大學的台灣語文相關系所課程中,台灣母語相關課程仍是點綴性的邊緣課程,備受歧視與忽略;廖瑞銘主張在教育這一系統,應該從學前教育到九年一貫國中小、高中、大學、研究所做整體分工規劃;大學、研究所這部分,負責推動母語研究、教學、教材、檢測設計等研發,以及培養母語師資及各項母語創作、傳播工程的人才。

每年2月21日,為響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所訂定的「世界母語日」。由國立台灣文學館主辦,李江怯台語文教基金會、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族群母語推行委員會、台灣教師聯盟及台灣羅馬字協會所協辦「世界潮.落母語-2009台灣母語人權觀察報告座談會」,19日下午在國立台灣文學館第一會議室舉行。

成大台文系副教授蔣為文表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1999年倡議,從2000年起,每年2月21日為「世界母語日」(International Mother Language Day),目標是向全球宣傳保護語言的重要,促進母語傳播,避免地球上大部分的語言消失。並且宣揚語言與文化多元性以及多語主義的精神。

蔣為文說,從世界母語日的存在可看出,推動母語既是本土化,也是國際潮流,台灣的母語本土運動更不能自外於國際社會。

台文筆會理事長李勤岸從媒體的表現進行觀察,他表示,從電視節目上華語與本土母語使用上的比例,14種本土語言總共加起來大概不會超過10%,至於電視上母語文字的使用,甚至可能不到0.01%,平面媒體情況更嚴重。

至於原住民台、客語台的成立,依照歐盟的觀點,是把一種語言關在一台之中,而非將其擴展出去,這對母語的推廣其實不是正面的。

http://www.mdnkids.com/info/news/content.asp?Serial_NO=65804

尊重母語 學校推廣新住民文化

國語日報   2010/2/22

楊惠芳/臺北報導

昨天是聯合國世界母語日,教育部在臺北國父紀念館舉辦「世界母語日‧臺灣動起來」系列活動,有的學童以閩南語演布袋戲,有的穿上民族服裝,跳客家採茶舞蹈,有的唱原住民歌謠,吸引大批民眾參觀,並配合闖關遊戲,現場充滿濃濃的鄉土風情。

為響應聯合國推展母語、保存文化多樣性的精神,教育部去年底陸續舉辦「推展本土語言傑出貢獻獎」及「臺灣閩客語文學獎」徵選活動,昨天舉行頒獎典禮。由教育部長吳清基、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主委孫大川、行政院客家委員會主委黃玉振,共同種下象徵母語的種子,並且長出象徵各語系彼此共存、互相尊重的大樹。

吳清基表示,目前國小的本土語言教學以閩南語、客語及原住民語為主,但臺灣約有十二分之一的學童為新住民家庭,很多學童的媽媽來自越南、泰國等,他們的母語就是越語、泰語。未來學校可因地制宜,透過專案申請或以社團活動等形式,由志工教導學童認識越語或泰語等,或在多元文化週推廣尊重母語的理念。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語言是不重要的,希望學童從小學習尊重不同的語言及文化。

得獎隊伍中,來自屏東泰武國小的師生穿著搶眼的原住民服飾領獎,還當場高歌一曲,成為矚目焦點。泰武國小歌謠隊學童羅婷及林雪兒表示,她們因為唱歌才有機會遠赴法國、德國、比利時及盧森堡等國家演唱。教師查馬克表示,其實很多原住民學童的父母都已經不會講原住民語,這是母語教學的最大困境,因此,學校的母語教學透過歌謠,讓學童了解自己的語言及文化。

榮獲「推展本土語言傑出貢獻獎」的布袋戲大師黃俊雄表示,他正在洽談電影《阿凡達》的版權,未來希望能將兒童喜歡看的電影改編成布袋戲,讓學童也愛看布袋戲,藉此推展鄉土文化。

圖說:教育部昨天舉辦世界母語日系列活動,在嘉年華會中,小朋友學習布袋戲語言和動作技巧。攝影/陳壁銘

http://www.cdnews.com.tw/cdnews_site/docDetail.jsp?coluid=110&docid=101070402

中華日報社論—-從世界母語日談台灣母語的保護與傳承

http://www.cdnews.com.tw 2010-02-22

中華日報22日社論「從世界母語日談台灣母語的保護與傳承」:二月二十一日為「世界母語日」,國立台灣文學館日前舉辦「二○○九台灣母語人權觀察報告座談會」,針對去年台灣母語政策的推動進行檢討。台灣是一個多元化的社會,各族群的語言文化,都應受到同等尊重與發揚,國內推行母語政策雖已多年,但仍有待繼續努力。

甚麼是語言?廣義說來,就是以呼吸器官發聲為基礎,採用共同的溝通符號、表達方式與處理規則,來傳遞溝通的信息,作用在於交流觀念、意見與思想。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與存在方式之一,一般人必須透過學習,才能獲得語言能力。

人出生後,最早接觸、學習並掌握的一種或數種語言,被稱為母語,或稱為第一語言。母語的運用能力對一個人的健全發展至為重要,因為思考通常以母語為基礎,母語在教育過程具有核心地位,如果母語掌握欠佳,學習其他語言也會發生困難。

世界上的語言,大略可分為漢藏語系、印歐語系、烏拉爾語系、阿爾泰語系、閃含語系、高加索語系、達羅毗荼語系、南島語系、南亞語系以及其他一些語群。台灣各族群母語,被歸納為漢藏語系和南島語系。語言會隨著時間演化或消失,目前全世界六千多種語言中,有兩千五百多種瀕臨消失危機。

孟加拉(前東巴基斯坦)過去以烏都語為唯一官方語言,達卡大學學生為爭取使用母語孟加拉語的權利,有學生在遊行時遭到軍警射殺,為緬懷他們的犧牲,自一九五二年起,國際間即有「語言運動日」的紀念活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則從二○○○年起,訂每年二月二十一日為「世界母語日」,宣揚多語主義精神,促進各國重視母語傳播,避免地球上大部分語言消失。

台灣過去獨尊漢語,日據時代又推行日語,各種母語受到漠視或打壓而逐漸式微(按:至今沒有道歉,可惡至極。),根據調查,台灣包括現存和已滅絕的語言,共有二十六種,其中巴賽、凱達格蘭、巴布拉洪雅、西拉雅等四種語言已經滅絕,現存的二十二種語言中,有七種以上已經瀕危,亟待積極搶救,計畫性的建立語言資料庫,並進行數位典藏等工作。

以平埔西拉雅族為例,此一族群是台灣原住民最早接觸外來文化者,在「漢化」過程中,竟使其族語完全喪失,現今西拉雅後裔幾乎都以閩南語為母語,近來雖可透過十七世紀西方傳教士以羅馬字母拼寫的「新港文書」和新港語聖經,還原若干西拉雅語字義,但仍無法彌補語言文化失落的遺憾。台灣仍有其他母語瀕危,應以西拉雅語的消失為鑑。

在台灣,漢語的共同語言地位已無法撼動,隨著「本土化」的推展,閩南語與客語也日漸受到重視,較令人憂心的就是原住民母語流失的問題。如果沒有適當的保護,大部分原住民母語將不再有人使用,而使原住民步上「平埔化」後塵,對豐富多元的原住民文化,絕對是一種不可逆的傷害。

近年來,政府將母語列為九年一貫教育必修課程,一般社區組織及原鄉部落教室,也開始擔負起凝聚社區意識、發展母語文化的任務。但整體而言,母語的書寫、使用與傳播,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必須再接再厲。

來源:http://blog.libertytimes.com.tw/winfd/2010/02/23/50762

  • 1 Comment
  • 1 Star2 Stars3 Stars4 Stars5 Stars (No Ratings Yet)
    Loading...
  • 49598 views

1 Comment

Comments -49 - 0 of 1First« PrevNext »Last
  1. 『但由圖之紅框所示台灣人與大陸南方基因差距很大、清代大量漢人移墾台灣證明不成立。反而由綠框可以發現台灣人基因反而接近南島語系國家。 也就是說,科學明確證明清代漢人大量移墾台灣與事實不符,現代科學證明 騙局一場!!』

    呃…老實講,如果這位仁兄先別忙著擼管,看一下這篇文章的參考文獻。

    應該不難發現,這篇論文中關於台灣的mtDNA樣本,幾乎都是來自台灣的原住民族群,而不是後來移民的漢人。

    摘自論文原文:

    『beginning around 6 kya from Taiwan through the Philippines and Indonesia, eventually reaching island and coastal Melanesia, Micronesia, Polynesia, and even Madagascar [9, 10, 11] 』

    由上文得知,這篇論文中關於台灣人和南島族群mtDNA的推論來自9、10、11這三篇參考文獻。

    除了[11]研究主題是馬達加斯加的原住民血緣外,

    裡面的[9]這一篇題目就寫『Taiwanese Aboriginal』,裡面也說他們的樣本來自『including 82 aboriginal Taiwanese from four tribal groups』

    http://www.cell.com/ajhg/fulltext/S0002-9297(07)61626-7

    而[10]這一篇雖然沒有全文,但在摘要中也提到,他們比較的對象是『Taiwan aboriginal』:

    journals.plos.org/plosbiology/article?id=10.1371/journal.pbio.0030247

    aboriginal,名詞,中文的意思是原住民。

    來,跟我講一遍:原~住~民~族~群。

    台灣原住民和玻里尼西亞有血緣關係,這不是常識嗎?

    如果照原作者的標準,難不成在台北找個阿度仔驗DNA,就可以證明台灣人和美國人是親戚?

    在美國找個印第安原住民驗一下DNA,就可以證明五月花號移民傳說是唬爛,其實川普是印第安人的後代?

    拜託一下,擼管之前先看一下手上的小黃書,不要把高雄林志玲看成林志玲,好嗎?

    (大誤)

Comments -49 - 0 of 1First« PrevNext »Last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