憲法不能凌駕文化與知識◎呂政達
週三 2014年02月12日, 10:39 上午【點此取得本文短網址】
- 0 Comments
- 977 views
- Tweet
Print
已滅亡的中華民國地圖
2014年02月10日00:14 蘋果日報
作者︰呂政達(文字工作者、雜誌總編輯)
歷史學家總說,歷史是現實意識的產物。在這個脈絡下,出現電影《大稻埕》對蔣渭水治警事件的「重現」,也出現了高中歷史課綱微調引發的抗議風波,英國史家柯林梧有句名言:「歷史是人類動機和意志的結合。」而台灣人塑建的史觀卻就在搖擺和爭奪間顯現動機和意志,如此地一再組合和前進。
除了教科書的敘述文本外,戲劇和大眾文化一直是眾家爭奪詮釋的場域。宮崎駿拍的《風起》在日本上映時,就曾引發他想修改《和平憲法》的動機揣測。到了前進奧斯卡獲得提名,還有影評人批評導演的「意志」,是要掩飾日本人建戰機侵略鄰國的「史實」,最後也可能影響《風起》的得獎機會。
看電影的觀眾或許只注重其娛樂效果,背後的史觀和意志,卻往往更成功地滲透進國民意識底層。回頭觀看台灣電影和文學作品的史觀爭奪,卻理所當然的「讓位」給票房保證,從銀幕上的「歷史重現」到現實裡的課綱微調風波,其實頗難體會出台灣人的「史觀共識」。錢穆在《國史大綱》中提到,「文化」和「知識」是最高的,也是唯一的參政標準。但在政治和意識立場間搖擺的現時史觀,卻總是令人感到時空異置的錯愕感。這塊土地上的人們將不可能擁有史觀共識,將是未來這段歷史的唯一史觀?
錢穆著作時的史觀爭奪,是要從民國初年的歐洲歷史中心主義力爭回「中國史觀」,現在官方微調版本卻要揮舞「《憲法》正確」大旗,從「台灣本土立場」間爭奪「中國史觀」,然而,錢穆當年立下的「文化」和「知識」才是最硬裡子的解決標準。該設想的問題是,「《憲法》正確」是不是凌駕於「文化」和「知識」的更高標準?如果抹去過往台灣人建立史觀的脈絡,輕易地掉進去「大中國史觀」和「本土史觀」的擂台賽,台灣人究竟要前往何處?
《憲法》是可以被政治力量修正的,但人們所共同擁有的「文化」和「知識」應得到更超然的看待。當年錢穆寫道:「不把任何歷史發展理論強加在實際的歷史發展上,說明歷史『應該』如何發展。」這些年後,覺得歷史「應該」如何寫的卻顯然大有人在。
- 0 Comments
- 977 views
- Tweet